文/文平理

國慶黃金周首天訪港內地旅客達221,644人次,為疫情後的單日內地入境旅客數目新高,也較去年10月1日的195,900人次增長13%,當中包括219個內地入境團。雖然特區政府聯同商界推出多項優惠,以及娛樂表演活動,但主要都是集中10月1日國慶當天,在隨後幾天時間的節目安排,仍有不少留白。要把握黃金周商機、激活消費,必須在整個星期之中作系統規劃、組合,使整個黃金周期間,每個地區都有吸引旅客的賣點,既增國慶氛圍,又可同頻共振為黃金周旅遊經濟注入更強大動能。

今年國慶,涵蓋零售、餐飲、交通等優惠活動紛呈,以「75」為主題的折扣優惠活動隨處可見,可是本港各界的步調似乎未見一致。例如港鐵在國慶日提供折扣優惠,但天星小輪卻從9月30日至10月2日連續三天提供免費乘船優惠。至於慶祝表演活動,各區表演規模和宣傳力度亦有顯着落差。在國慶日翌日,大部分商戶優惠和慶祝活動結束,社會氛圍回復至平日一樣,相比起內地仍然處處可見各式各樣的國慶活動,香港失色不少。

這種現象,或者可以理解為訪港內地旅客人潮帶來的商機未被充分發掘。社會有部分聲音在國慶前解讀,商界在國慶提供優惠,是為了吸引市民留港消費,方向是消極被動,忽略了內地連續七天假期、大批內地旅客訪港形成的消費動能。

國慶旅遊旺季區間,遠比國慶當天長,甚至在九月底,以及國慶之後的重陽節小長假,都有不少旅客出行,商界宜放遠目光,將優惠延長,以及將不同環節消費優惠構建成鏈,例如黃金周期間到某些商場消費後往某處旅遊景點可獲門票優惠,由此引導旅客按圖索驥到全港不同地點消費玩樂,既增趣味,又可使更多商戶受惠,使旅遊經濟的紅利在全港雨露均沾。

責任編輯: 何雪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