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當國家在不同科研領域的全球領先成果正對世界產生深遠影響之際,在生命健康與醫療領域上,由于君領導的科研團隊,在胃腸道腫瘤發生機制、腸道微生態和腫瘤,以及脂肪性肝病領域均取得重大突破,向世界證明中國人的科研實力。
大腸癌和胃癌是我國發病率最高的腫瘤之一,身兼中大消化疾病研究所、消化疾病研究實驗室及消化疾病研究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的于君介紹,團隊發現N6-甲基腺苷(m6A)修飾通過調節RNA剪接、翻譯和降解在大腸癌中發揮重要作用,是免疫治療靶點,為發現高敏感特異的早診標誌物和治療靶點奠定了重要理論基礎。
成功轉化3種胃腸腫瘤檢測試劑盒
就此,團隊成功轉化出3種胃腸腫瘤檢測試劑盒,其中「胃癌甲基化基因檢測試劑盒」於2020年獲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NMPA)批准,已在我國270家醫院應用;「糞便miR92a腸癌檢測試劑盒」於2018年獲NMPA批准上市並在我國306家醫院應用;同時「糞便細菌基因M3檢測試劑盒」已在香港和東南亞應用於腸癌早期診斷。研究成果獲授2016年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團隊還致力於大腸癌的大規模人群篩查工作,牽頭制定了亞太地區大腸癌篩查標準和指南,顯著提高了篩查普及率。
帶領團隊在微生態與消化系統腫瘤深耕16年,成為在該領域的全球領軍團隊之一,于君表示,團隊率先在國際上確立了微生態與胃腸腫瘤的關係、機制及其臨床應用價值,特別是首次發現咽峽炎鏈球菌(Sa)是除幽門螺桿菌外的另一個重要胃癌致病菌,其可以自發誘導胃癌前病變,促進胃癌的發生並揭示其機制,「成果具有劃時代的意義,有望改寫教科書,為臨床診療提供新的方向」。
其團隊亦首次發現了厭氧消化鏈球菌等為腸癌促癌菌並闡明機制,並發現微生物相關代謝物在腸癌的發生和早期診斷中的作用,以及報道麥芽香肉桿菌等益生菌抑制腸癌和發現聚核梭桿菌增強腸癌免疫治療療效,成果已授權香港生物公司轉化為益生菌產品,用於預防大腸癌及其早期腺瘤或瘜肉復發。
基於在這方面的突出貢獻,于君受邀編寫首部國際和國家微生態和腫瘤共識,受國際知名雜誌主編特邀發表微生態和腫瘤相關綜述、述評27篇,更獲得2022年國家教育部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自然科學獎一等獎。
發現脂肪性肝病早期診斷標誌物
此外,內地和香港的代謝功能障礙相關脂肪性肝病(MASLD)發病率逐漸升高,團隊在國際上率先系統闡明了脂肪性肝病及相關肝癌的關鍵分子機制,發現了早期診斷標誌物和治療靶點,成果獲授2020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團隊還牽頭制定了《亞太地區MASLD的診斷、篩查、評估以及治療指南》,並已在臨床廣泛應用。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