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報記者 孟冰 張蕊 重慶報道)西南大學植物保護學院尚峰副教授介紹,目前已知的蚜蟲種類超過5000種,其中450餘種可危害農作物,100餘種可造成嚴重的經濟損失。蚜蟲適應性極強,易擴散、易爆發。當前,化學防治仍然是田間防治蚜蟲的主要手段,而頻繁地使用化學農藥導致蚜蟲抗藥性問題愈演愈烈、防治愈發困難。在抗藥性最為嚴重的10種害蟲中就有2種蚜蟲,因此面對防控困局,揭示蚜蟲生態適應分子機制、尋找新的蚜蟲綠色防控手段尤為迫切。
經過對蚜蟲十年的研究,尚峰在蚜蟲體內發現了一種小分子RNA——miR-3024,令人振奮的好消息是,miR-3024是所有種類的蚜蟲都有的、而其他物種都沒有的小分子。尚峰告訴記者,用這作為一個靶標,可以用於防治蚜蟲,而對其他有益昆蟲、植物都沒有危害。研究人員通過進一步研究發現miR-3024調控由共生菌產生的維生素B6向宿主轉運的分子機制,創新性地將共生微生物與宿主蚜蟲間的營養互作通過miRNA這個「分子橋梁」連接起來,提出「miRNA-MRP4-維生素B6」分子調控通路,並系統評估靶向該通路的控蚜潛力。
「老百姓常說『買菜要買帶蟲的』,這是消費者對農藥的抗拒,但是從種植者來說,蟲害會導致很大的經濟損失,因此農藥仍是主流的驅蟲手段。」尚峰希望,未來的農作物,既無蟲也無農藥殘留,既漂亮又綠色健康——這是科研的意義。「未來五到十年,也許防控蚜蟲可以通過一種新型載體將生物基因注入,比如納米材料等,讓農藥慢慢從我們生活中減少直至消失。」
責任編輯:
張岩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