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起:劉昕欣、張楒儷、林思靜 香港文匯報記者黃艾力 攝

語言不通、追不上英文課的進度、陌生的考試制度、缺乏應試技巧及學習的資訊,也沒有朋友的支援……對很多由內地移居本港的學生而言,年紀輕輕就要面對毫不熟悉的社區及學習環境,心裏難免不安、焦慮。有些學生來港不久就進入高中課程,要準備應考文憑試,壓力就更大了。香港文匯報記者走訪了荃灣一間取錄不少新來港學生的中學,了解香港的學校如何推動同學盡快融入香港及學校的大家庭,助孩子備戰文憑試,同時聆聽新來港的孩子克服重重困難的小故事。在師長的關愛與鼓勵下,一屆屆的學生一步一腳印地完成文憑試的考驗,也見證着自身的成長。

◆香港文匯報記者 陸雅楠

位於荃灣區的紡織學會美國商會胡漢輝中學,約20年前已開始取錄新來港家庭的孩子,現在學校有近三分一學生有內地背景。校長劉景明更已在該校服務近30年,他表示,荃灣一直是新來港人士的聚腳地,當初學校在招生時並沒有刻意招收相關學生,但隨着學校與新來港的社群接觸愈來愈多,學校開始思考如何更好地幫助孩子們融入社區、融入校園,以及應對文憑試的挑戰。

遊覽港地標 培養歸屬感

他希望新來港學生不僅能融入荃灣,更要走出荃灣,真正認識香港,「因此學校舉辦了新生活適應計劃探索活動,帶領學生遊覽香港的不同地標,也會舉辦各種聯誼活動,培養他們的社會觸覺和對香港的歸屬感。」

由於部分來自內地的同學入學時,可能不懂廣東話,無論聽和說都需要適應,於是該校開辦了由專業導師教授的廣東話班,讓同學盡快適應課堂學習,也可加深同學彼此的認識,建立人際網絡。很多本地同學也會主動和新來港學生聊天,關顧他們的需要,令劉景明感到欣慰:「本地的同學很熱心,他們會主動幫助新來港的同學克服英語方面的困難,並主動為他們尋找學習資源,例如補習班,一起到書店購買學習材料等。本地生亦會被新同學堅毅的精神感染,共同進步。」由於學校大力推動關愛共融,該校獲得「2023年度關愛校園獎勵計劃」優異獎。

增辦英語課 疫下支援物資

很多新來港學生的英語能力較薄弱,劉景明介紹,校方會針對他們的英語學習情況進行策略性的調整,以增強他們應對文憑試的信心,例如想於課餘時間提升英文水平的新來港學生可於周末回校參與英語課程,以增加接觸英語的機會。針對成績較佳、學習動機較強的新來港同學,老師會在文憑試試前集中教授英文科應試技巧,以強化他們的英文口語及書寫能力。

雖然新冠疫情現已過去,但對本屆考生的學習仍然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劉景明表示,在疫情停課期間,老師不遺餘力地幫助學生,當時有些學生很徬徨,老師會打電話關心同學,有些新來港同學根本不熟悉社區,老師甚至會運送物資給他們。學校也會提供抗疫物資、學習材料,並為有需要的同學安排免費的電腦設備、電話卡和WiFi蛋,確保各學生能順利進行網上學習。

老師隨時解答 跟進學習進度

為密切跟進所有文憑試考生的學習進度,老師還通過社交平台與學生保持緊密聯絡。來港僅三年的應屆文憑試考生林思靜笑稱:「我在家上網課時,可能會不自覺地鬆懈,但老師在網課中不時點名提問,讓我們保持專注度。遇到不明白的題目,我更會不停發訊息『轟炸』老師,老師只要看到訊息,無論什麼時候都會詳細講解。」

在考前的長假期,老師每日都會安排額外的補課,在假期亦會抽私人時間開英文輔導班,和學生奮戰到最後一刻。此外,平常也會有熱心的師兄師姐幫他們補習,林思靜指學長與她年齡相近,更明白自己學習上的難點,故會用有趣易懂的方式去講題,更會給她選科和生涯規劃的意見,像知心姐姐一樣,支持她度過文憑試。

劉景明補充,每年有大約10名新來港學生升讀本地大學,還有許多學生報考了內地院校,如暨南大學、中山大學等,成功率相當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