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文匯網記者 劉凝哲 北京報道)記者從中國科學院高能研究所獲悉,2024年5月21日,南方先進光源港澳地區研討會在香港大學召開,中國科學院院士白春禮、香港大學校長張翔、香港特別行政區特首政策組組長黃元山、京港學術交流中心總裁徐海山等出席會議。來自香港大學、香港城市大學、香港科技大學、香港理工大學、香港中文大學、香港浸會大學、澳門大學共七所港澳知名高校的專家,共同探討港澳高校對建設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南方先進光源的科研需求和合作模式,尋求發展機遇,推進港澳地區高校深度參與南方先進光源立項建設,促進交流與合作。
南方先進光源是擬在粵港澳大灣區新建的第四代衍射極限同步輻射光源,其束流發射度和亮度將達到所在能區的國際領先水平。同步輻射光源就像觀測物質微觀結構的「探照燈」,可以產生「全且亮」的X光,解析物質結構的靜態構成到動態演化的全周期全過程,從而推動材料科學、化學工程、能源、環境、生物醫學等領域科學研究發展。
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副所長王生介紹,同步輻射光源與散裂中子源都是研究物質微觀結構的理想「探針」,兩者之間優勢互補。2018年,中國散裂中子源已在廣東東莞建成並高效運行。規劃中的南方先進光源毗鄰中國散裂中子源建設,可以發揮「一加一大於二」的效果。兩個裝置將組成世界一流的研究中心,形成支撐大灣區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的大科學裝置群,進一步增強集聚效應,提升粵港澳大灣區的基礎研究能力。
七位港澳專家分享了他們在各自研究領域對於南方先進光源的科研需求,並表示,南方先進光源的建設可以引領相關學科的技術創新,促進多學科交叉研究和成果產出,提升粵港澳大灣區乃至中國在全球科技創新格局中的地位。
「大灣區科研團隊眾多、產業基礎深厚、氛圍務實高效,南方先進光源規劃建設將充分結合用戶需求,形成差異化定位,通過技術及服務創新,更好發揮大科學裝置對相關領域的支撐作用。而且大灣區用戶有『近水樓台』的優勢,利用中國散裂中子源和南方先進光源的研究平台,將助力港澳高水平科研成果的產出,推動港澳科技發展與創新。」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員郝權表示。
為推動南方先進光源的前期工作,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已建成南方光源研究測試平台,開展關鍵核心技術的預製研究工作;成立了南方先進光源指導委員會,廣泛開展了用戶需求調研和線站規劃,確定了一期工程10條線站的初步設計方案;根據我國南方地區特別是大灣區前沿科技和高端產業的需求,在生物醫藥、新能源材料與器件、資源環境、材料基因、凝聚態物理及化學化工等11個主要研究領域成立了工作組並召開研討會。香港和澳門多所知名大學積極參與,體現了港澳地區對南方先進光源的迫切需求。
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同步輻射光源已經成為支撐多學科前沿研究及眾多國家需求、工業應用研究至關重要的實驗設施,直接基於同步輻射光源的研究工作已經獲得了五次諾貝爾獎,一系列創新的工業、醫藥產品等也在同步輻射光源的支持下成功研發。從世界範圍看,同步輻射光源主要分布在經濟發達、科研水平高、創新能力強、產業需求旺盛的地區。國內已有的同步輻射光源,分別位於經濟發達的京津冀經濟圈和長三角經濟圈,區域內均有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作為全國三大經濟圈之一的粵港澳大灣區,經濟發達,科研水平高,擁有眾多知名大學、研究機構和高科技企業,產業需求旺盛,對同步輻射研究有着迫切的需求,但因為區域內沒有同步輻射光源,大量的研究機時需求得不到滿足。
王生表示,南方先進光源將把服務粵港澳大灣區的產業發展作為重要的定位之一,在服務於基礎和應用基礎研究的同時,將更加注重和大灣區的先進產業結合。與中國散裂中子源工程建設不同,國內對於同步輻射光源的建設運行已累積了豐富的經驗。圍繞建設什麼樣的南方先進光源,基本已形成了共識,既要滿足目前用戶的需求,同時也要考慮光源建成以後,至少未來20-30年內不斷增長的用戶需求。「未來,南方先進光源有望為大灣區的產業創新和升級做出重要的貢獻,像一盞明燈『照亮』大灣區科創路。」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