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曉雪 香港文匯報記者曾興偉 攝
◆幼童處在大腦發育的最重要階段。圖為幼童在課堂上學習語言。資料圖片

浸大學者賀曉雪:小睡是上天贈送給孩童學習知識的禮物

【編者按】今天是世界睡眠協會所定的2024年「世界睡眠日」,旨在提升大眾對睡眠健康關注。事實上,睡眠不單佔去整個人生的三分一時間,其餘三分二清醒時間的諸多行為,也與睡眠有着錯綜複雜的緊密聯繫。繼早前推出「睡眠科學」系列,圍繞兒童睡眠、睡眠障礙與神經退化疾病、中西醫結合應對失眠、睡眠與情緒、睡眠對記憶細胞影響等領域進行多角度探索後,香港文匯報再接再厲,從今日起透過一系列報道,以香港專家學者的第一手創新研究,揭示睡眠如何與語言學習、飲食等心理認知過程互為影響,並因應午間小睡,以及多項睡眠輔助配套與發明探索分析,啟發社會大眾要「睡得好,活得好」。

睡眠是每個人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也許你曾遇到過這種神奇景象,死記硬背許久的單詞,要寫出來時總是忘記了,但溫習期間睡着了醒來時卻仍能記住;又比如對一道題冥思苦想也沒有頭緒,而一覺醒來之後竟然靈機一動找到解法。其實,這都要歸功於睡眠對記憶(包括語言習得)神奇的加工與整合效果。當睡眠、記憶與兒童第一語言習得相遇,又會擦出怎樣的火花?這正是香港學者賀曉雪致力探究的內容。在2024年「世界睡眠日」到來之際,她接受香港文匯報記者訪問,指出睡眠,尤其是小睡是上天賦予孩童學習知識的禮物,但許多家長尚未認識到睡眠對語言學習的重要性,她呼籲家長應認真對待孩子的睡眠習慣,並採用正確的學習方法,善用睡眠幫助孩子學習語言。 ◆香港文匯報記者 王鼎煌

作為香港浸會大學英國語言文學系助理教授,賀曉雪目前正聚焦「睡眠在兒童早期詞彙和語法習得中的作用」進行研究,期望深入了解睡眠對孩童學習第一語言(即母語)是否有正面效用,以及隨着語言知識變化及孩童成長的不同階段有何改變。

「語言習得」就是新記憶形成

目前科研界將記憶、睡眠和語言習得三者放在一起研究的很少,其中又關注孩童第一語言學習方面的研究更為少有。賀曉雪解釋說,所謂「語言習得」其實就是新記憶的形成,而記憶形成離不開睡眠與大腦發育,恰恰幼童又處在大腦發育的最重要階段。為填補有關的空白,她從睡眠對成人第二語言習得和記憶形成研究中找到靈感,並構思相應實驗,希望搞清睡眠對孩童不同語言學習內容模塊記憶是否有不同作用。

她說:「簡言之,若將語言習得,簡單概括為『詞彙習得』與『語法習得』,那麼學習語言要用到兩種不同記憶,一種是學習詞彙用到的聲明性記憶(declarative memory),通常要用到死記硬背的記憶,如人名、地名等的記憶。另一種是學習語法用到的情節記憶(episodic memory),即學習需要梳理整合才能形成記憶的知識,如語法規律等。」

睡眠助大腦梳理語法規律

她表示,一般認為,睡眠對這兩種記憶的形成、鞏固均有效用,而前人對成人第二語言習得研究發現,睡眠對成人習得第二語言用到的兩種記憶有不同功效。「對詞彙學習來說,如果你背完單詞馬上就睡,你睡一覺後記住的詞彙相比沒有睡時大大增加;而對語法學習來說,睡眠時亦能幫助人們梳理、整合睡前學到的單詞,並更容易總結出語法規律。」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海馬體的成熟對於形成新記憶與儲存長期記憶方面有重要意義。而海馬體一般在幼童18個月至24個月大左右成熟,於是賀曉雪決定在實驗中加入海馬體是否成熟這一變量,探究睡眠對於處在不同記憶成熟階段的孩童學習第一語言所用到的記憶是否有不同作用。

睡前聽故事 孩童印象深

為此,賀曉雪把參與實驗孩童按照大腦海馬體成熟時間分為兩組,分別是15個月至24個月,以及24個月至27個月。孩童會被分為清醒組與睡眠組,測試在中間間隔至少30分鐘小睡後,再了解孩子對於其母語詞彙與語法的記憶效果是否有分別。有關實驗剛於今年正式開展,整項研究為期3年,希望能就有睡眠對兒童語言發展的作用獲得重要的啟示。

賀曉雪過往的研究已發現,小孩的睡眠時間要遠遠長過成人,且在3歲至5歲前會有小睡習慣。她認為:「小睡是大自然賦予孩童學習及記憶整合鞏固的禮物。

一直以來,亦有不少家長忽視睡眠對於學習的作用,賀曉雪建議家長應善用孩子小睡的習慣,堅持每次睡前協助孩子閱讀故事,並將一些特別需要整合梳理的信息放在故事中,利用睡眠幫助記憶的整合與鞏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