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緯紋 香港中文大學香港亞太研究所副研究員
疫後兩地復常通關接近一年,粵港澳大灣區的區域發展和香港與深圳的雙城發展步伐,可以說是勢如破竹。不論是政府之間就融合發展的規劃、企業在粵港兩地的相互投資發展,還是市民大眾跨境消費習慣,都促使融合進程達到新高峰。展望龍年,在廣東省將建設粵港澳大灣區列為2024年的首要任務下,更多利好融合的政策措施陸續出台和落實。香港必須以同樣的速度提出區域融合戰略,並積極完善各領域的政策措施,解決融合過程中出現的大小難點與痛點,爭取粵港澳大灣區如龍騰虎躍般縱深發展。
粵港澳大灣區作為全國區域發展戰略的重點之一,廣東省在過去一年推出不少具體的規劃和發展文件,如《「數字灣區」建設三年行動方案》、《粵港澳大灣區國際一流營商環境建設三年行動計劃》、《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深圳園區發展規劃》和《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總體發展規劃》等,既給予香港市民在大灣區內地城市生活和投資等方面的便利,也爭取粵港澳三地在不同領域得以更好融合發展。香港方面,兩地復常通關前已發表的2022年施政報告,已就推動粵港澳大灣區發展和融入國家發展大局有所着墨,例如將會成立由行政長官擔任組長的「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督導組」、推出恒常化的「大灣區青年就業計劃」、提出興建港深西部鐵路以促進香港與大灣區內地城市融合發展和互聯互通等。2023年的施政報告進一步提出更多推動區域融合的措施和績效指標(KPI),如投資基金的運用、大灣區應急救援機制的優化、數據的跨境安全流動、大灣區養老服務和跨境醫療協作等。
可以說,過去一年是香港特區政府在區域融合發展事務上最為積極和收穫成果最為豐碩的一年,而民間層面的融合發展的步伐之快更是不用贅述。概念上,香港特區政府和市民在區域融合的進展下,固有的心理邊界和自我限制已逐漸打破,今後要探討的是,如何作出更大突破,以實現全方位和更高階段的區域融合。與此同時,過去一年,兩地融合過程中呈現了不少問題和痛點,例如跨境消費和服務的紛爭,並牽引出背後兩地法規和處理機制的差異,以及存在多年的各類「大門開了,小門未開」的現象。凡此種種,都實在需要通過更立體的角度,構建宏觀戰略,協調法規與制度,完善具體措施與機制,以突破障礙。 (未完,明日續。)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