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郭倩)受地理條件影響,不同地區受酷熱、暴雨等極端天氣影響的程度亦有所不同,加之每個區的人口密度亦存在較大差異,惟目前香港在酷熱、寒冷或極端天氣下開放的庇護中心,平均分布為全港18區每區各一間,研究團隊認為這方面的資源分配未能針對各區「受災」情況,例如沙田、屯門、九龍、港島北等是熱夜重災區,其中在九龍的深水埗區人口密集、居民經濟條件遜色,亦只有一間庇護中心,中大建築學院姚連生建築學教授吳恩融說:「這種分布完全不能反映實際需求,例如深水埗區肯定比淺水灣富人區,更加需要這些設施。」

吳恩融認為,庇護中心及相關設施的分配要善用資源,在極端天氣頻發、人口較多的地區分配更多備災資源。「愈是多人、(居民)愈是窮的地方就愈需要這些設施,這些設施需要的數量是多少,其實民政署要計算出來也不難。」

他又認為,現時香港的避暑中心位置偏遠,前往不便,認為政府除確保運作有效率,也要考慮開設地點及數量。團隊建議,考慮將部分臨時支援措施改為常設支援措施並提供相關社區服務,例如避暑中心。

港大建築學院副教授任超解釋,在持續高溫天氣下,長者及長期病患者更容易中暑及心血管不適,導致救護車、急症室的需求增加。團隊支持施政報告提出應對極端天氣的新策略,建立應對各種極端天氣的標準及機制,定期檢討及更新極端天氣預警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