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緯紋 香港中文大學香港亞太研究所副研究員

廣東省政府近日印發《「數字灣區」建設三年行動方案》(行動方案),提出推動粵港澳政務服務一體化,行動方案的實施落實,將為大灣區構築起全新的區域性制度空間,為香港的經濟產業、社會民生和行政治理等方面帶來革命性改變和空間上的大幅擴張,推進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進入深度融合的新階段。特區政府要對接「數字灣區」建設的行動方案,加快香港智慧城市建設,共建宜居宜業、舒適便利的優質生活圈。

改革開放40多年來,粵港澳三地的融合發展不斷推進、深化,從經貿合作,到社會、文化領域的合作,領域不斷拓寬。隨着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推進,粵港澳三地合作擁有了新的內涵與要求,尤其是打通制度性障礙,力促人才、資金、信息等暢順流通,成為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變革重點。粵港澳三地深度融合,痛點在於各類生產要素、商業活動和市民出行等無法在區域內暢通流動,其原因既有三地制度不同原因,亦有技術原因,如何善用科技手段,加快粵港澳大灣區的深度融合發展,成為灣區建設的新挑戰。

善用科技手段解決融合難題

香港在完善選舉制度、全面落實「愛國者治港」之後,正由治及興、強勁「興」的動能,而推進香港與灣區內地城市的深度融合,亦已成為香港社會各界的共識,這為通過採用數字技術、加快灣區融合,打下良好基礎。

目前國家在數字經濟發展上的成果有目共睹,不只走在世界前列,更是成功「落地」在民間所有範疇普及應用,內地民眾可隨時用手機完成購物、支付、辦證等。廣東行動方案的發布,對香港加快採用數字科技、更好建設智慧城市正好是一大推動,可成為香港變革的動力。

一如筆者過去的文章指出,隨着疫情退去和兩地復常通關,加上美國持續加息導致港元升值等因素,短短大半年間便形成一股極為巨大的港人北上熱潮,香港市民的日常生活圈正快速地向珠三角城市擴展,穩定地築起粵港澳大灣區「一小時生活圈」。可想而知,港人頻繁地前往灣區內地城市消費、居住乃至工作,在面對未有及時跟上的舊有制度安排時,必然產生大量「不通即痛」病徵,如香港市民過關時和在內地消費時出現的種種不便,這便成為一股促使香港進行改革的動力。

市場和企業擁有敏銳觸覺,如消費方面的問題很快得到解決,成功鼓勵香港市民到內地更多消費,並有效帶動深圳等地的零售、餐飲和娛樂等業務。相對而言,政府要考慮的比較多、比較細,改革往往需時。幸而就筆者近月來與粵方人士的接觸和在港生活可見,粵港兩地政府亦極為積極解決這些問題,力求推動更好的區域融合。可以理解到,「難通」和「難整合」更多是從人手處理的角度所得出的結果,但若善用先進的通訊科技和大數據的話,打通和整合便是必定可以實現的事。因此,數字化建設是粵港澳大灣區融合發展的重要手段。

香港應積極回應主動對接

筆者十分欣賞和同意「數字灣區」建設行動方案的「六通」建設目標,即「要素通」、「基座通」、「商事通」、「產業通」、「治理通」和「生活通」,不單包含了硬件和軟件的數字化建設,亦全面照顧到政府行政治理、商產業活動和市民日常生活的所需。對經常北上的一般市民而言,「生活通」絕對是佳音,不只各類粵港澳政務服務將實現一體化和三地公共服務平台互通,當中更吸睛的是三地居民統一身份認證,正好回應了筆者在10月13日文章中「有齊粵港澳三地芯片的身份證明文件」的類近建議,必定更大程度地協助市民在大灣區內實現無障礙地流動和生活。

可以預期,「數字灣區」建設行動方案落實後,將為大灣區構築起全新的區域性制度空間,為香港的經濟產業、社會民生和行政治理等方面帶來革命性改變和空間上的大幅擴張。春江水暖鴨先知,不少香港人已嗅到過去數月的種種改變帶來的好處和便利。此番行動方案帶來的巨大改變,香港社會亦必須積極回應。本港商界一向靈敏,相信它們必會組織業界夥伴了解新發展對他們的業務運作帶來的便利和所創造的市場和業務機遇。至於一般市民大眾,也應該及早認識、主動認識變革,並從中把握生活和工作的新機會。

惟市民或欠缺認識的渠道,香港特區政府應該主動推廣。筆者認為可參考「警聲百二秒」,以實例、輕鬆和簡單手法宣傳此新發展。三地政府亦可邀請三地網紅,如介紹深圳飲食玩樂的香港YouTuber,以親身體驗的方式介紹「生活通」、「商事通」、「產業通」等帶來的改變和應對方法。至於在「智方便」App對接「粵系列」和「一戶通」政府平台,以及該App的優化過程中,必須切合市民實際需要、用戶友善和穩定安全可靠,並要全力避免月初康文署新系統開通當日即斷線的問題再度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