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區政府將於短期內公布《「北部都會區」行動綱領》。圖為深圳河兩岸。資料圖片

(香港文匯報記者 劉啟業)香港要高速持續發展,必須找準優勢定位。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李家超日前接受香港大公文匯傳媒集團媒體聯合專訪時指出,香港是「一國兩制」下背靠祖國、聯通世界的國際城巿,施政報告鏈接了香港與國家、香港與國際,既有香港觀、亦有大局觀,既有國家觀、亦有國際觀,「這是連成一線的,亦是一脈相承的。」香港最大的機遇就是國家發展機遇,因此施政報告充分利用好香港國際化、專業服務、教育等方面的優勢,融入國家發展大局,並通過「對接北部都會區發展策略專班」合作摸索出最好的融合模式,勾勒出「北部都會區」布局。

新一份施政報告的一大亮點,是強調銳意融入國家發展大局,詳細勾勒「北部都會區」布局,由西至東劃分為四大區域,包括高端專業服務和物流樞紐、創新科技地帶、口岸商貿及產業區,以及藍綠康樂旅遊生態圈,特區政府將於短期內公布《「北部都會區」行動綱領》,深度對接深圳和大灣區其他城市的規劃。

李家超介紹指,這些規劃經多年探討,並在粵港、港深合作機制下成立「對接北部都會區發展策略專班」,大家研究探討,合作摸索出最好的融合模式,「做到事半功倍,大家強強聯手。」

「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是「北部都會區」與「廣深科技創新走廊」的交匯點。李家超認為,河套規劃是「非常多贏的」,香港可與深圳巿一起合作進行新探索,包括生物樣本、數據、資金流動及人才流動等方面的創新做法,以加強速度、量度和深度等。

逐步開放沙頭角禁區

「北部都會區」中的藍綠康樂旅遊生態圈,包括沙頭角等地區。施政報告提到,建設沙頭角文化旅遊區,明年初起,逐步開放中英街以外的沙頭角禁區。李家超表示,香港和深圳雙方要解決中英街問題,考慮如何管理兩地人員往來,確保風險可控,但不可因有問題便不考慮,要取得平衡。

他認為,到該處旅遊要有預先登記制度,或可利用科技電子核對進入人士身份。他並提出可將雙方界線後移,「如北進南下到該旅遊區,界線可推後,但這些措施要按部就班推行,一蹴而就或有新風險未及考慮。」他強調不想走回頭路,若推翻措施,會影響巿民信心。

被問及有關工作會否有時間表,李家超表示,特區政府保安局局長及文體旅遊局局長推進此事,他直言旅遊生態圈是要做的,但優次排序上並非放在前列位置,在國家發展大局上有不少工作要做,「某些項目首要推行,如最重要是科技發展,故重點放在河套規劃上,這一定優先,因為無創科,無未來。」另一重點是發展物流以對接前海,因可拓展香港貿易。

港具優勢吸高質人才

在鏈接國際方面,李家超指,香港的教育是強項,「1,100平方公里的城巿有5所百強大學,證明在教育方面有優勢,既然是優勢,可以將香港建造成一個國際教育樞紐,既發揮優勢,亦強化了香港的教育、能力、資源和國際地位。」

他舉例指,國際學生可透過特區政府設置的「一帶一路」獎學金來港,認為這亦是民心相通的一部分。

李家超希望吸引高質人才來港。他強調香港有不少優勢,包括自由開放、友善的營商環境、低稅率、簡單稅制、城市生活多姿多彩、位處亞洲核心、「八大中心」的定位等,「這全部都是我們的DNA,拿不走的,我們還有新機遇。」

至於施政報告開放越南、老撾及尼泊爾人才來港就業,他指出,確認有關國家的相關政策也要靠雙方取態,有關國家在相關方面與特區政府有共同意願,且有關政策可達至共贏,他坦言過往曾擔心非法入境等風險,但目前有關風險下降,故認為應逐步發展有關政策。

他並指,許多港商亦在當地發展,會向他反映當地的機遇和優勢,他希望政府同事亦能逐步在當地尋找到香港的發展機遇。

責任編輯: 何雪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