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緯紋 香港中文大學香港亞太研究所副研究員
從港深雙城、大珠三角,到粵港澳大灣區,區域發展概念的提出經歷了近30年的時光。雖然粵港兩地在經濟方面的融合得到比較有效的發展和確切的成果,但社會方面的融合卻充滿起伏,未能做到與經濟活動同步發展,過去數年香港社會發生的惡劣事件更是印證了香港在參與區域融合上社會方面的缺位。近年來社會各界提出「民心回歸」、「二次回歸」等建議,期望及時解決這方面的問題。然而解決社會融合程度不足、提升粵港澳區域融合的質量,必須應用合適的概念先作理解,再配以針對性的手段才可相得益彰。
體育文化具發展空間
區域發展包含經濟、社會、政治等多方面的交融,融合過程往往由易到難,例如多由經濟活動和民間交往首先切入,其後到政治與行政領域的協作。成功融合的關鍵,除了經濟利益、政治互信,以及如備忘錄和協議等制度安排外,區域內市民之間的認識、信任和身份認同也十分重要,影響到區域融合能否得到深化。回望香港回歸祖國26年來在區域融合的經歷,經濟與產業活動方面已由當初香港商人的自發行為,發展到政府間的互動並簽訂各類協議,如粵港的CEPA等,明顯出現制度化的融合趨勢。然而,民間交往雖然與日俱增,但民心相向和身份認同的發展卻十分反覆,結果是無法形成有利區域融合的制度環境。究其原因,歷史和政治因素根深柢固,非一兩代人時間可扭轉整個格局;國民教育缺位則是近因,而且形式化的國民教育往往事倍功半。當前制度下跨界流動政策措施欠缺靈活,地理空間造成的障礙,是往往被忽略的因素。不過,只要找到合適的契機,這些障礙也是相對容易被打破的,甚至可以發揮倒逼改革的作用。
在眾多領域中,體育和文化無疑是最易促進民心融合的領域。香港剛在杭州亞運獲取了極為優異的表現與佳績,更是在社會創造了一個發展體育事業的有力氛圍。在此基礎上,香港應該把握粵港澳聯辦2025年全運會的契機,以體育事業促進粵港澳三地民間的深入交流、全力建立共同的體育文化,並藉此推動國民和大灣區身份的認同。以廣受歡迎的足球為例,粵港澳大灣區擁有歷史悠久的南粵足球文化和省港盃的基礎,值得作為發展的切入點。筆者建議可在職業和半職業層面建立大灣區聯賽,鼓勵每個大灣區城市派出代表隊參與聯賽。同時可參考「村超」和「村BA」的成功經驗,由社區賢達推動發展大灣區民間足球比賽,如香港沙田居民隊主場迎戰東莞沙田居民隊、香港黃埔隊作客廣州黃埔隊等。形式上,職球員和球迷便不只是如省港盃般每年只有兩天的交流,而是日復日、月復月的頻繁交流,彼此深入認識和產生在不同地方的生活經驗。這將發揮一個文化交融的過程和身份建立的作用,打破由於既有制度和地理限制所引起的彼此認識不足、誤解和偏見,藉由交流與認識在量與質的提升,產生更大的彼此認同與信任,有助區域融合步向更深化的階段。除足球外,龍舟、粵劇、影視、茶等體育與文化項目,同樣有類近的粵港澳共同基礎和融合發展的空間。通過這些體育與文化活動的頻繁交流,亦可為地方的經濟發展衍生更多機遇。
以交流促進制度改革
與此同時,此等交流可以產生倒逼改革作用,推動正式制度環境和制度安排進行改革。例如考慮到職球員和球迷需要在粵港澳三地更便利的流通,不只交通基建和交通服務須作持續的改善,相關的出入境與檢查制度、證件制度等政策與措施亦必須作出更簡便的安排。另一關注點是持續的異地生活中必然涉及電子支付和開設各類戶口需要,這些問題在過去大半年粵港澳民間的重新交流中不斷浮現,有關的政府部門和商業機構亦全力作出改善。深信在此基礎上,更全面和頻繁的民間交流料有助進一步的制度創新突破,例如一張身份證明文件具備全部粵港澳三地芯片,必定有助大灣區民眾實現無障礙流動和生活。
*大灣區民間足球比賽的建議是從一次筆者與一位文化界友人的交流中啟發而得,特此鳴謝。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