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院管理局早前推出「大灣區醫療人才交流計劃」,首輪從廣東省共引進10名醫生、70名護士及3名中醫專家,展開為期一年的交流。日前有參與計劃的內地醫生會見傳媒,分享在港工作的心得。「大灣區醫療人才交流計劃」促進兩地醫護合作、互相學習,實現互取所長、共同進步。來港交流的內地醫護迅速熟悉本港公立醫院的運作,與本港醫護合作無間,有效分擔工作,紓緩本港公立醫院人手不足的壓力。兩地醫護不忘治病救人初心,以精湛專業的服務照顧病人,保持本港公立醫院的優質服務,令全港市民受惠。

本港醫護人手嚴重短缺,公營醫療系統長期超負荷,去年第五波新冠疫情一度瀕臨「爆煲」的危險邊緣,所幸在廣東省醫護人員緊急馳援下,公營醫療系統人手不足的燃眉之急得到緩解,本港安然渡過疫情危機,市民安全健康得到有效保障。醫管局推出的「大灣區醫療人才交流計劃」,建基於兩地醫療團隊在疫情期間的成功合作經驗,進一步拓展兩地醫護交流的闊度和深度,參加計劃的內地醫護人員按機制在本港作出相應的註冊後,獲安排加入醫管局團隊,為病人提供日常臨床服務。

本港公營醫療系統的制度、服務質素和護理專業培訓,都達到國際水平。內地的醫療制度、臨床流程機制與本港有所不同,本港社會曾有意見擔心,內地醫護未必能在短期內適應,亦難以達到透過醫護合作提升兩地醫療服務水平的目的。事實證明,有關擔心是過慮了。

有參與交流計劃的內地醫生表示,雖然兩地工作習慣有一定分別,例如慣用藥物的規格不同,香港使用英文做病歷記錄而內地多數用中文等,但整體醫學程序和原則一致,僅是處理方式上有些微差異,並不影響團隊合作。另外,公立醫院醫生每天使用的醫管局臨床管理系統(Clinical Management System, CMS),備受內地醫生欣賞。CMS系統涵蓋全港所有醫院聯網下的病人資料,調取查閱十分容易,而且有利護士、社工和行政人員幫助醫生分擔病人的後續跟進工作。內地醫生稱讚,CMS系統分工清晰完善,有關理念值得帶回內地醫院分享。

另一方面,有本港資深醫生認為,與內地醫護交流、傳授醫學知識,同時了解到內地醫療系統的長處。例如內地醫院對重症病人的檢查、治療安排更高效,對本港公營醫療系統提升效率、改善照顧病人的流程帶來新思維;內地三甲醫院的規模較本港的聯網醫院更大,但科室分類更細緻,診療病症也更精專。兩地醫護人員透過交流學習,在工作中增進情誼,互相取長補短,有助促進兩地醫護人手及臨床服務產生協同效應,對提升大灣區的整體醫療服務質素大有裨益。

醫管局主席范鴻齡曾表示,交流活動啟動後,陸續有更多醫護人員來港,透過互相學習,將有助加強香港和內地醫療服務的融合,提升醫療服務質素,令病人受惠。參與交流計劃的內地醫護本身已是專業精英,經培訓後很快投入工作。計劃實施至今不足半年時間,兩地醫護「拍住上」,大大減輕本港醫護的工作量。交流計劃令兩地醫療合作、大灣區互利發展邁出重要一步,未來計劃在交流人數、參與專科範圍、交流模式及臨床診療科研等方面持續加強,而且實現恒常化,將為本港提供更多優秀的內地醫護人員,本港公營醫療系統人手不足的難題將得到明顯改善,受惠的是患者和廣大市民。

責任編輯: 趙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