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月,北京大學接受社會捐贈,得到3,300多枚西漢竹簡。這批竹書抄寫年代大約在西漢中期,內容全屬古代典籍,包括近二十種文獻,基本涵蓋了《漢書·藝文志》所劃分的六藝、諸子、詩賦、兵書、數術、方技六大門類。其中第三卷收錄了名為《趙正書》的51枚竹簡,約1,500 字,備受歷史學者關注。《趙正書》的主要內容記述從秦始皇第五次出巡臨終前與李斯的對話、李斯被害前的陳詞以及子嬰的諫言等,秦二世繼位後誅殺諸公子大臣,直至秦亡國這段歷史過程中,秦始皇、李斯、胡亥、子嬰的言論活動,是一篇以對話為主要內容的著作。

《趙正書》的重點並不在於記載歷史事件,當中偶有作者的感言,似為一種「以史為鑒」的敘事方式。其部分內容與《史記》的某些記載相似,但在一些重大史事的記載上又差異很大,例如《趙正書》指秦二世胡亥之繼位是由秦始皇死前認可,而非李斯、趙高等人密謀篡改遺詔;趙高是被秦將章邯而非子嬰所殺,這些都未見於傳世文獻。而且與司馬遷在《史記·秦始皇本紀》、《史記·李斯列傳》、《史記·蒙恬列傳》等記載大為不同。有學者認為,關於秦末歷史,漢初已有多種不同的記述流傳,《史記》所取只是其中之一。

另一特點是,竹簡以「趙正」稱呼秦始皇,而非後世慣稱的「嬴政」。據《史記·秦本紀》所載:「秦之先為嬴姓。其後分封,以國為姓……然秦以其先造父封趙城,為趙氏。」而《史記·秦始皇本紀》:「秦始皇帝者,秦莊襄王子也。莊襄王為秦質子於趙,見呂不韋姬,悅而取之,生始皇。以秦昭王四十八年正月生於邯鄲。及生,名為政,姓趙氏。年十三歲,莊襄王死,政代立為秦王。」所以「趙正」即「嬴政」。可見西漢初年,人們仍稱秦始皇為「趙正」而非今天流行的「嬴政」。

《趙正書》通篇稱秦王而不稱秦始皇或秦二世皇帝,顯然作者不以秦國為正統,而視為七國諸侯之一。西漢初期統治者曾否認秦朝繼承了正朔,並按照所謂「五德終始說」,認為以水德替代周朝火德者是漢而不是秦。因此西漢初年,一些民間作品稱始皇為秦王,不以秦朝為正統亦是自然的事。

◆羅永生(香港樹仁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歷史教學支援及研究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