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的銀座式商廈源自日本,十八世紀時,日本銀座區開放港口貿易通商後,大量外地商人湧入,導致地舖供應有限,商戶只能向上發展,其後逐漸形成一幢幢小規模而店舖多元化的「銀座式商廈」。

在香港情況也跟當年的日本有點相似,最初期的銀座式商廈是商舖大旺市的副產品,內地旅客湧港大手「血拚」,本地經濟暢旺,使珠寶鐘錶店及奢侈品名店進駐核心區,區內商舖租金不斷飆升,許多商戶只得向上發展,遷往樓上舖繼續經營。

港發展直立式商廈有市場

不過,近年來中美貿易戰及新冠疫情等多方面因素影響,核心區商舖租金逐漸回落,加上內地旅客消費模式改變,消費者講求「方便就腳」,地舖的價值逐漸凸顯,樓上舖需求逐漸減少,市場頻錄樓上舖大幅蝕讓個案,「銀座式商廈」樓上舖空置率高達五成多,商舖市場短期內難望大幅反彈,樓上舖租務持續受壓。

「銀座式商廈」逐步退場,但「銀座式食廈」的新式美食商廈則有後起之勢,在消費旺區遍地開花,成為食客的新寵。市場人士指出,當一個地方地少人多,小商戶想在CBD生存就只能向上發展,於是區內慢慢形成很多類似商場的直立式消費場所。現時,香港的銀座式商廈除了銅鑼灣外,在其他特別繁盛和人口密集的地區也隨處可見,如銅鑼灣、尖沙咀、旺角等核心區就是這樣。市場人士認為,除了日本外,香港是發展銀座式商廈的最大商機之一。

正如核心區不斷有國際或大型零售品牌進駐,租金只會愈來愈貴,很多歷史悠久的店舖和餐廳現在都難以生存,高級餐廳都要遷上商廈,因此旺區有不少廿幾層高、樓面面積細細的商廈,現在都被改成主要從事餐飲娛樂及服務行業的商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