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宣布擴大「人才清單」,把涵蓋的專業由原有的13項增至51項,藉此吸引更廣泛、更多高質素人才來港。本港人才短缺問題日益嚴峻,窒礙各行各業穩健發展,影響保持優質服務。擴大「人才清單」,落實了施政報告提出積極「搶人才」的政策方向,回應業界訴求,有針對性地突破部分行業發展遇到的樽頸。輸入人才紓緩專業人手不足問題,政府當然亦要平衡本地人才優先就業的機會,總體上更有效提升本港綜合競爭力,讓社會各界從發展中獲益。

「人才清單」由政府於2018年開始制訂,初時共包含11項專業,2021年擴展至13項。「人才清單」便利輸入人才體現在多方面。在「優才計劃」下,輸入的人才只要屬於清單範圍內,可以取得30分額外分數,顯著增加獲批機會。而在「一般就業政策」及「輸入內地人才計劃」下,清單內的專業人才無須證明本地招聘困難,即可直接提出申請,可縮短繁瑣的程序。以往中小企業輸入人才,由於不熟悉申請程序,要花上數月時間,費時失事。落實擴大「人才清單」後,僱主輸入清單內的專業人才,申請只需四星期便可獲批。勞福局局長孫玉菡表示,目標每年吸引35,000人來港逗留不少於12個月。

去年公布的施政報告提出「搶人才」,包括放寬一般就業政策和輸入內地人才計劃,並盡快更新本港的「人才清單」。今次擴大「人才清單」,就是政府迅速落實「搶人才」政策的具體行動,並且兼顧了保障本地勞工就業機會和輸入人才的需要。

首先,擴大清單回應了多個業界的訴求,一定程度上緩解專業人才不足、窒礙發展的問題。本港多個行業例如建造業、醫療等,長期面對人才短缺困擾。本港增建公私營房屋刻不容緩,日後上馬「北都區」和交椅洲人工島等大型基建工程,都需要大量建造業專才。今年2月建造業公布的人力資源推算,很多專業崗位欠缺大約一成專才,必須盡快補充以確保工程進度。本港要完善公營醫療服務,縮短專科門診的輪候時間,也急需補充醫護人手。由於本地新增人口銳減,加上人口老化,難以單靠本地培訓滿足各行各業所需,擴大「人才清單」,便利輸入人才,可滿足業界的訴求和社會發展的實際需要。

其次,今次擴大「人才清單」並非犧牲本地勞工的就業機會和利益。政府強調,「人才清單」與各專業的註冊條件無關,例如醫護仍是要通過考試和實習才能於香港註冊及執業。擴大「人才清單」只是為專才來港服務、紓緩人手不足提供便利,政府對專業資格、專業質素嚴格把關,擴大「人才清單」並不意味本地勞動力市場「中門大開」,更不會出現降低本港專業質素的問題。

根據瑞士洛桑管理學院(IMD)發表的2022年世界人才排名報告,香港排第14位,較2021年下跌3位。人才是地區競爭力的根本,政府非常重視並積極推動本港產業多元化發展,去年施政報告提出要「招商引資引才,提升國際競爭力」。本港需要雙管齊下, 一方面增加教育、培訓的資源投入,提升本地人才的綜合素質;另一方面持續落實「搶人才」政策,擴大輸入本地緊缺的人才,促進產業轉型升級。勞工團體應該看到,只要在輸入人才做好把關工作,制定有針對性輸入人才規劃,輸入人才與本地勞工並非「零和競爭」。有足夠人才方可提升本港綜合競爭力,令經濟持續增長,做大經濟發展的蛋糕,實現包括本地勞工在內的各行各業共榮共贏。

責任編輯: 趙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