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遊人在甲骨文展覽中觀看「甲骨文之父」王懿榮的介紹。資料圖片

關於漢字起源的探究,迄今為止,學術界普遍認為商代的「甲骨文」是已知最早成體系的成熟文字。甲骨文上承原始契刻符號,下啟西周文字,是漢字發展的關鍵形態。然而值得注意的是,成書於東漢年間,由許慎所編著的我國第一部字典——《說文解說》,並無提及殷商文字。由此可知,作為我國文字學研究開創者的許慎,是完全掌握不了殷商時期所使用的文字的。而商代「甲骨文」的發現,更是遲至十九世紀末之事。

1903年,劉鶚編刊第一部關於甲骨文的作品《鐵雲藏龜》,在〈自序〉中提到「龜版己亥歲出土。」己亥以甲子推算是公元1899年。其後當初協助劉鶚刊行《鐵雲藏龜》的清末民初著名學者羅振玉的弟弟羅振常著有《洹洛訪古記》一書,明確指出1899年之前數十年中,早有甲骨出土的事實。他說︰

此地(安陽、小屯)埋藏龜骨,前三十餘年已發現,不自今日始也。謂某年某姓犁田,忽有數骨片隨土翻起,視之,上有刻畫,……,不知為何物。……以為異,乃更深掘,又得多數,……土人因目之為龍骨,攜以視藥舖。藥物中固有龍骨、龍齒,今世無龍,每以古骨充之,不論人畜。且古骨研末,又愈刀創,故藥舖購之,一斤才得數錢。骨之堅者,或又購以刻物。鄉人農暇,隨地發掘,所得甚夥,檢大者售之。購者或不取刻文,則以鏟削之而售。其小塊及字多不易去者,悉以填枯井。

而民國初年有基督教長老會派駐安陽的加拿大籍牧師明義士,在其所著《甲骨研究》中亦說到︰「起初有人收藏甲骨,可不知道出處。在1899年以前,小屯人用甲骨當藥材,名為龍骨。……北地久出龍骨,小屯居民不以為奇。乃以骨片、甲版、鹿角等,或有字或無字,都為龍骨。當時小屯人認為字不是刻上的,是天然長成的。並說有字的不好賣,刮去字藥店才要。」

由此可見,甲骨的發現有一過程,不是某年某月某日突然發現並立刻公諸於世。

應該說,1899年之前安陽的農民早就發現了甲骨,並製成名為龍骨的中藥,後為藥商知悉而轉售於京津一帶。直到1899年(光緒二十五年),大學士、國子監祭酒、當代著名金石學家王懿榮才首先認識到甲骨上刻的是殷商文字。

據說那年王氏因病而吃中藥,其中有龍骨,當時王使下人到京師宣武門外菜巿口的達仁堂藥店配藥。下人回來後,王氏親自打開審視,而發現所謂的「龍骨」上刻有篆文。憑其本身卓越的古文字知識,王氏肯定這些刻字是上古之文,興趣油然而生,並立刻派人到藥店問明情況,更將藥店餘下的「龍骨」全部買下。王氏云︰「……索閱,細為考訂,始知為商代卜骨,至其文字則確在篆籀之前。」

惟近年來學術界對王懿榮因病需吃龍骨而發現甲骨文的說法頗有疑問。其一是在光緒二十五年北京宣武門外菜巿口並無名為「達仁堂」的藥店;其二是當時中藥店所出售的龍骨向來都是搗碎的;其三是當時有字的龍骨是無人要的,藥店就是出售整片龍骨,也只會選取那些無字的。

其實王懿榮是首先發現甲骨文的學者是無可置疑的;至於他怎樣發現則反是次要的問題。從此,埋沒了近三千年的殷商古文字,才正式為世人所發現。

◆ 羅永生 香港樹仁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 中國歷史教學及研究中心主任

隔星期五見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