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互聯互通續擴大 香港金融成果豐碩
中國自改革開放以來,日漸走近世界舞台中央,香港作為聯通內地及國際市場的「橋頭堡」,隨着積極發展人民幣業務,為建立離岸人民幣樞紐奠下基石,近年來,包括滬深港通、債券通、跨境理財通和ETF通等多項互聯互通措施相繼推出,更開啟了內地資本市場雙向開放的新時代。有分析認為,一系列互聯互通措施相關成交持續活躍,反映其已成為中外投資者跨境資產配置的主要渠道。展望未來,隨着香港進一步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將更有效鞏固國際金融中心及「超級聯繫人」的地位。 ◆香港文匯報記者 馬翠媚
香港自2004年2月起正式開展個人人民幣業務,在國家以「一幣兩市」開展人民幣國際化進程下,成為人民幣國際化的「起點」,現時香港「離岸人民幣樞紐」之名得來不易,全憑過去推出不同優化及擴容措施。隨着香港人民幣業務日漸成熟,過去10多年,內地和香港聯手推出QDII、QFII、滬深港通、債券通、跨境理財通等投資管道,但依然有機構、產品、額度等限制。
互聯互通機制持續深化
滬港通是世界首創的資本市場雙向開放模式,自2014年11月正式「通車」 以來,內地與香港股市交易互聯互通機制平穩運行。而在滬港通成交持續活躍下,互聯互通舉措再下一城,深港通及債券通 「北向通」分別於2016年及2017年「通車」。滬深港通在帶動資金進出內地、推動資金雙向流動方面一直扮演重要角色,時至今日亦成為了國際投資者尋求參與A股市場的首選渠道。
滬港通開通近8年來,北向通日均交易額屢創新高,由2014年開通時的約56億元(人民幣,下同),增至今年9月的約410.7億元,增幅達6.3倍。
深港通方面,北向通日均交易金額亦從2016年開通時的16億元,增長至今年9月的469.5億元,增長高達28.3倍。
債券通「北向通」開通5年,期內不斷優化結算服務等,成交額節節上升,對比2018年5月開始有單月成交數據時的664億元,今年8月北向成交額達7830億元,增長達10.8倍。債券通「南向通」去年9月推出,使內地債市互聯互通實現「雙車道」,同樣獲得豐碩成果。
債市對外開放取得積極進展
近年來,內地債市對外開放取得積極進展,債市規模持續擴大,直接融資比重大幅提升。人行數據顯示,截至今年8月底,內地各類債券餘額為142.3萬億元人民幣,自2016年起穩居世界第二,共有1,057家境外機構投資者進入內地債券市場,總持債規模為3.5萬億元人民幣,較2017年底增長了2.3倍。
香港科技大學經濟學系教授黎麟祥表示,內地採取「一幣兩市」獨特方式,開展了人民幣國際化進程,多年來內地出台多項措施,鞏固了香港離岸人民幣樞紐地位,下一步將逐步開放資本賬,而近幾年亦出台了多項互聯互通措施,他相信未來內地改革開放繼續前行方向不變,但由於推進過程需時,故他認為未來10年香港作為聯繫內地與國際的「超級聯繫人」角色將保持不變。
除了股市互聯互通和債券通,大灣區居民期待已久的跨境理財通去年9月亦正式「通車」。今年7月,ETF獲納入互聯互通,人行更預告將推出「互換通」,而在實施初期將先開通「北向通」,方便持有內地債券的國際投資者管理利率風險。中共二十大召開之際,市場關注二十大後內地會否出台新舉措,助力經濟反彈,監管方會否擴大跨境投資工具的品種及優化現有投資管道,同時更期待有更多互聯互通措施出台,包括新股通、保險通等。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