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熙實地了解鵝頸橋街市發泡膠箱棄置情況。 受訪者供圖

回收發泡膠箱的利潤不高,一直是回收界的「雞肋」,幾乎無人問津。在大量發泡膠箱圍城危機下,特區政府早前透過資助鼓勵業界回收,經處理後的發泡膠箱會化為膠珠,成功出口的話,特區政府對每噸膠珠提供4,000元補貼。對於回收業界而言,最大問題是請人難,加上政府的資助年期過短,業界未敢作長線投資,使回收業往往處於「見步行步」境地。

倘交回內地處理 港商投資泡湯

建生發展董事霍鏡超表示,現時該廠聘用十多名員工,平均時薪超過100元,該廠現時每日只生產3噸膠珠,即每天只獲政府1.2萬元補貼,七除八扣下,僅足以應付廠房的基本營運費,難言有盈利。同時,政府的資助期僅12個月,現時尚餘8個月,他大感前路茫茫,「如果冇咗政府補貼,呢行係難以做落去。我都想投資買更多機器,加大生產量,可惜政府無清晰嘅中長線回收政策,如果疫情後將發泡膠箱畀返內地處理,我哋投資再多,都係泡湯。」他提出「香港垃圾,香港處理」,建議政府盡快為發泡膠箱訂立中長線回收政策,避免下次出現膠箱圍城時,又再頭痛醫頭、腳痛醫腳。

立法會議員梁熙表示,政府對發泡膠箱回收業未有中長期承諾,難免令有關企業感到不知所措,「某程度上反映了政府是否有心扶持該行業?是否有點葉公好龍,姿態上好像很支持,但行動上卻不是這回事。」他建議考慮批出一個較長的合約,讓有心經營的企業較容易計算其投資回報期,因環保的生意不能只靠善心與熱情,必定需要在財務上具可持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