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文匯報記者 海巖 北京報道)過去十年來,內地不斷加大清潔能源的生產比例,力求在2030年前達到碳達峰,並於2060年達到碳中和。為世界各國發展提供中國的寶貴經驗和可複製範本。國家發改委26日發布數據顯示,中國已成為世界能源生產第一大國,多個可再生能源或清潔能源的供應能力躍居世界首位。其中,可再生能源發電總裝機突破11億千瓦,比十年前增長了近3倍,佔世界可再生能源裝機總量的30%以上;水電、風電、光伏、生物質發電裝機規模和在建核電規模穩居世界第一;並且建成充電基礎設施約400萬台,形成全球最大規模的充電網絡。另外,中國已累計建成加氫站超過270座,約佔全球總數的40%,位居世界第一。中國的非化石能源消費量佔世界總量的近四分之一,居全球第一。

國家能源局規劃司副司長宋雯在26日發改委舉行的基礎設施建設專題發布會上說,中國已成為世界能源生產第一大國,構建了多元清潔的能源供應體系,形成了橫跨東西、縱貫南北、覆蓋全國、連通海外的能源基礎設施網絡,有力保障了經濟社會發展用能需求。
能源自給率穩定在80%以上
宋雯引述數據指,中國已建成全球規模最大的電力系統,發電裝機達到24.7億千瓦,超過G7國家裝機規模總和;35千伏及以上輸電線路長度達到226萬公里,建成投運特高壓輸電通道33條,西電東送規模接近3億千瓦,發電裝機、輸電線路、西電東送規模分別比十年前增長了1.2倍、0.5倍、1.6倍。油氣「全國一張網」初步形成,管網規模超過18萬公里,比十年前翻了一番,西北、東北、西南和海上四大油氣進口戰略通道進一步鞏固。十年來,能源生產以年均約2.4%的增長支撐了國民經濟年均6.6%的增長,能源自給率長期穩定在80%以上。
未來加大新型電力設施建設
「未來中國將加大新型電力基礎設施建設力度,實施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動,穩步推進以沙漠、戈壁、荒漠地區為重點的大型風電光伏基地、西南水電基地以及電力外送通道建設,可再生能源電量輸送比例原則上不低於50%。」宋雯還表示,將推進一批水電、核電重大工程建設,2025年常規水電、核電裝機容量分別達到3.8億、0.7億千瓦左右。
提升網間電力互濟能力
為強化能源安全保供,將加快提升網間電力互濟能力,到2025年西電東送能力達到3.6億千瓦以上。加快天然氣管網建設和互聯互通,拓展西氣東輸、川氣東送等幹線通道及南北聯絡線,2025年全國油氣管網規模達到21萬公里左右。建設山西、蒙西、蒙東、陝北、新疆五大煤炭供應保障基地,夯實煤炭煤電兜底保障基礎。
中國基礎設施規模優勢凸顯
此外,國家發改委公布數據指,中國基礎設施規模優勢凸顯,到2021年底,綜合交通網總里程突破600萬公里,220千伏及以上輸電線路79.4萬公里,光纜線路總長度達到5,481萬公里,分別相當於10年前的1.3倍、1.7倍和3.7倍,高鐵、高速公路、電網、4G網絡規模等長期穩居世界第一。
國家發改委高技術司副司長張志華在發布會上強調,下一步加大力度支持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用好中長期貸款、地方政府專項債、政策性開發性金融工具等,加大對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的支持力度,增強社會資本參與投資的積極性。同時,補齊短板弱項,持續實施中西部地區中小城市基礎網絡完善工程,支持5G、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新技術融入民生設施;強化以用促建,優先支持建設滿足群眾迫切需求、對實體經濟帶動作用突出的新型基礎設施,鼓勵新技術在能源、礦山等垂直行業的融合應用。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