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歷史與空間:重走好漢坡

2022-08-13 04:34:00 副刊
◆好漢坡上好漢多。 作者供圖

◆ 張桂輝

廬山好漢坡,從山下蓮花洞上行,途經滴翠亭—好漢亭—好漢坡—半山亭—望江亭—北山公路(牯嶺),全長9公里,寬約1米,一路台階,高低不平。行走在好漢坡上,容易使人想起李白的「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

青年時代,我在廬山、九江工作時,不止一次經由好漢坡下山上山。印記最深的是1981年春節前夕,一場大雪飄飄灑灑,廬山南北兩條公路全線封閉。為了趕回廬山與岳父一家團聚,我和新婚妻子背上一袋「年貨」,外加一瓶「香檳」,從九江市區乘坐公車,抵達蓮花洞後,沿着好漢坡拾級而上。好漢坡,平時行走尚且不易,雪後路滑,不知深淺,稍有不慎,就會滑倒,甚或摔傷。那時,我們正年輕,踏着厚厚的積雪,時而默默攀登,時而歇歇腿腳,喝上幾口香檳酒,既解渴,又給力,別有一番意味與情趣。

壬寅之夏,年近古稀、腿腳尚好的我,一意孤行,決定重走一次好漢坡。一個星期天早上七點,帶着一部手機、一瓶茶水,從住地出發,沿着北山公路前進,在蓮(花)牯(嶺)路口折往好漢坡下行。幾分鐘後,與一中等身材的小伙子「交會」。因是所遇第一位上山客,便簡單聊上幾句。得知他姓張,在九江市濂溪區工作,今年夏天特別熱,每周都登一次好漢坡,不緊不慢,自由自在,約一個半小時抵達牯嶺,在廬山涼快一天,傍晚再原路返回。與小張道別後,途中所遇上山客日漸增多。他們當中,有男有女,有胖有瘦;有單槍匹馬的,有三五成群的;有拄手杖的,有打赤膊的;有滿頭白髮的長者,有一臉稚氣的少年;有中年夫妻,有年輕情侶……

行至半山亭,停下腳步,一邊拍照,一邊觀察。體量不小的亭子,六角造型,石木結構。緊鄰路邊一對門柱上,行書豎寫陰刻:「半山亭」「民國念一年夏青芝老人重建」。念,廿之大寫。林覺民的《與妻書》,落款為「辛未三月念六夜四鼓」。亭子附近,沒有麻石開採,粗大的石柱、沉重的石條、厚實的石板,來自何處、如何搬運?這位造福後人、慷慨解囊的老人,姓甚名誰,不得而知。於是,我坐進亭子,手機百度,得到答案——青芝老人乃林森雅號。林森(1868-1943),福建閩縣(今福建閩侯)人,近代政治家,辛亥革命中,領導九江起義,並促海軍反正,派兵援鄂、皖,穩定革命大局,被舉為民國開國參議院議長,後任國民政府主席。

古人云,仁者樂山,智者樂水。然受交通所限,玩水者多,遊山者少。遊山,翻峻嶺,越溝坎,路難行,人辛苦。魯迅先生說過,世上本無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只是,腳踩出來的山路,細若羊腸,陡峭崎嶇。體力欠佳、膽量不大者,只能望路興嘆。一兩千年前,廬山住戶寥寥,散布着幾間佛寺與道觀,只有一些有錢有閒有雅興的人,才會信心滿滿、興致勃勃,攀上廬山賞玩風景,住在寺院談詩論經。

人文歷史悠久的廬山,古時有多條登山小道。遊人常走的,是山南和山北的古道。山北的,在東林寺後山,當年白居易沿着這條路,來到大林寺時,與桃花不期而遇,喜滋滋寫下「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的詩句;山南的,從觀音橋、棲賢寺上山,相對平緩易行些,這條路靠近星子,是古南康府駐地,有官道通九江府,且方便在鄱陽湖轉船,因此是多數遊人的選擇。兩千多年前,司馬遷就是從山南上山的。他在《史記》中寫道:「余南登廬山,觀禹疏九江……」這是廬山大名最早的文字紀錄。

崎嶇的山路,困擾着廬山。1886年,登上廬山的英國傳教士李德立,慧眼獨具,決意在廬山開闢避暑勝地。1895年,他巧取豪奪,拿到廬山東谷大片山地的廉價租借契約後,決定將土地分塊出售……要想富,先修路。於是,李德立開始勘測、規劃一條全新的、距離九江市區更近的登山道。因清政府不允許外國商船進入鄱陽湖,外國人也不能在星子居住逗留,自然不能選擇山南。李德立另闢蹊徑,開闢一條從蓮花洞經月弓塹至小天池到達牯嶺的登山道。當年開工建設,次年如願修成。其中,十八彎、月弓塹,既陡又峭,最為險要。來自湖北大冶的石工,修築了1,116級台階。因其不易攀爬,人稱「好漢坡」。久而久之,好漢坡成為蓮花洞登山道的代名詞。這條道路的修通,大大提高了旅客坐船到九江港後登山的效率。

好漢坡,既是廬山聞名的登山古道,也是廬山過往的歲月記憶。伴隨着好漢坡,轎夫應運而生。蔣介石自1928年上廬山起,除了抗日戰爭時期外,年年都上廬山,國民黨要員也蜂擁而上,廬山遂成為國民政府的夏都,他們當中多數人都是坐着轎子,經由好漢坡上廬山的。生活·讀書·新知出版社2014年4月出版的《廬山往事》一書中,有這樣一段文字:「蔣介石乘的是專用轎,一般都是浙江人抬,轎槓是稠木做的,有彈性,兩人抬,八人托。轎子要扎實一些,重一些,上面有簾子。」于右任先生曾經寫詩感嘆轎夫的艱辛,其中一句曰:「一顆汗珠幾文錢?」據說,當年在這條小路上的轎夫有幾百人之多,好漢坡的「繁榮景象」,由此可見一斑。

近百年來,好漢坡上走過了近代史上許多風雲人物。除了蔣介石等人,周恩來當年上山談判,走的也是好漢坡。《聖潔的廬山》中,寫了這樣一段往事:一次,國民黨人士張沖,陪同周恩來上廬山見蔣介石。張沖為周恩來僱了一頂轎子,周恩來說:「我是共產黨人,不能坐在老百姓的肩頭上,自己享受,百姓受累!」雖然,周恩來拒絕坐轎,但兩名轎夫仍抬着轎子跟隨在後,準備在周恩來走累了上轎坐一會。可是,周恩來堅持一路攀登。雖然沒坐轎子,到了山上,他還是給兩名轎夫各一塊大洋。

民國時期,國民政府擬建一條直達牯嶺的上山公路,勘測了7次,卻有花無果。1952年,廬山北山公路開工建設。經過1萬多名參建者10個月的奮戰,1953年8月建成通車,為廬山注入活力,給牯嶺增添生機。1959年至1970年,中共中央幾次重要會議在廬山召開;1970年10月,廬山南山公路開工修建,次年7月5日竣工通車;2017年7月28日,廬山交通索道,歷時3年建成開通,單程10餘分鐘,省時省力,閱人閱景。交通便利後,不怕累,邁開腿,揮汗攀登好漢坡的遊客,日漸減少。許多在歷史文化名城九江生活工作的人們,節假日、閒暇時,或獨來獨往,或結伴同行,從好漢坡上山下山,賞景觀光,健體強身。正是:好漢坡上好漢多,通往未來不寂寞。

讀文匯報PDF版面
評論(0

0 / 255

顯示更多...
相關推薦
評論成功,請等待管理員審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