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星洲國民責任論 勸「獨角獸」回家上市 

2022-07-25 04:38:59 國際

盼新交所作第二上市地 頻頻加強接觸

新加坡近年成功培育多家估值超過10億美元(約78.5億港元)的「獨角獸」初創企業,但很多企業最終都選擇到外國上市,鮮有留在新加坡掛牌。《金融時報》昨日報道,新加坡當局正想方設法,促成遠赴他國上市的當地企業回流,包括試圖游說互聯網企業冬海集團和網約車平台Grab,希望兩間在美首次公開招股(IPO)的企業,能基於「國民責任」回歸新加坡作第二上市,以提升新加坡股市吸引力。

冬海集團成立於2009年,旗下坐擁新加坡知名電商平台蝦皮,還在東南亞地區推出多款大受歡迎的手機遊戲,集團2017年赴美上市,市值達398億美元(約3,123億港元)。至於Grab則是由網約車平台起家,到近年更跨界發展金融科技,公司去年12月以「特殊目的收購公司」(SPAC)方式在美上市,估值近400億美元(約3,139億港元),成為歷來最大宗SPAC上市。

新股傷痕纍纍 冀增交投「沖喜」

知情人士透露,新加坡當局過去一年都在接觸一些在海外上市的當地企業,希望促成企業在星作第二上市。當局向這些企業提出的理由包括,在新加坡上市將可以納入當地主要指數,有助提升交投,同時在新加坡第二上市也可以吸引到不同美國的額外資金。消息透露,當局近期更加大游說力度,希望本地企業能夠肩負「國民責任」。幾乎每隔幾個月,新交所官員便會要求與企業代表會晤。

《金融時報》認為,新加坡當局力促企業回流,是希望為當地股市注入新動力。但新交所的股票交投量相對偏低,上市企業近年還陸續爆出治理醜聞,對大型企業顯然欠缺吸引力。新交所上月資料便顯示,今年上半年合共10隻本地新股上市,但幾乎紛紛跌穿招股價,最大跌幅更超過36%。

科企行情低迷 欠誘因「回家」

鄰國印尼陸續有知名企業選擇在本地而非海外上市,也無形中增加新加坡政府面對的壓力。印尼證券交易所近年便不斷放寬規則,鼓勵企業在本地首次公開招股(IPO),無須遠渡重洋前往發達國家。從去年至今,印尼最大電商平台Bukalapak以及最大私營科企GoTo便先後在本地上市,單是GoTo便募資近18萬億印尼盾(約94.3億港元)。

不過星政府能否說服企業回流依然存疑。去年5月,冬海集團獲准以海外上市公司身份,列入MSCI新加坡指數。但知情人士透露,冬海集團未必會遵照當局意願,主動回到新加坡上市。加上全球科技股行情普遍低迷,冬海集團和Grab的股價過去12個月累計跌幅均超過75%,企業本身亦缺乏動力以當前市值作第二上市集資。◆綜合報道

讀文匯報PDF版面
評論(0

0 / 255

顯示更多...
相關推薦
評論成功,請等待管理員審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