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軸線遺產保護中心副研究員袁學軍在正陽門工作了30餘年。圖為袁學軍在正陽門拍攝雨燕。網上圖片
◆今年北京將啟動正陽門城樓的修繕工作。圖為北京正陽門。 中新社
◆7月12日,正陽門城樓,雨燕正輕盈地從飛簷斗拱旁掠過。 網上圖片

香港文匯報訊 綜合新京報及中新社報道,今年是北京中軸線申遺保護工作的關鍵一年,在去年結束正陽門箭樓修繕的基礎上,今年北京將啟動正陽門城樓的修繕工作,兩處修繕都本着最小干預原則,盡可能保留歷史信息,同時,為使生活在此處的候鳥雨燕來去自如,有關單位將城樓的屋頂更換計劃推遲,在雨燕8月全部飛離北京後再啟動。

作為中軸線上的「活態文化」代表之一,樓閣高台上爭逐競飛的雨燕,被這座城市小心翼翼地納入古建築保護工作的整體方案中。

每年4月到7月中下旬,北京雨燕都會現身京城,牠們在正陽門、雍和宮、北海公園、頤和園等古建的樑、檁、椽中繁衍生息。位於北京中軸線上的正陽門一直向北京雨燕敞開懷抱,正陽門城樓成為雨燕繁衍最重要的棲息地。

多年來,正陽門不僅給藏身於城樓頂層的雨燕巢穴安上了視頻監控系統,而且開展了課題研究,以更好地保護這些京城「原住民」。

7月6日上午,正陽門城樓上,嘰嘰喳喳的雨燕輕盈地從飛簷斗拱旁掠過,古老的正陽門城樓是牠們玩耍、棲息的地方。

正陽門城樓頂 成雨燕「公寓樓」

北京中軸線遺產保護中心副研究員袁學軍在正陽門工作了30多年,每年夏天,她都和雨燕相伴。近年來,袁學軍圍繞棲息在正陽門城樓的北京雨燕開展了深入的課題研究。雨燕念舊,第一年到一個地方築巢後,今後每一年都會「回家」。多年來,正陽門城樓頂層已經成了雨燕的「公寓樓」。

7高清攝像機 5年不間斷觀測

為了研究、保護雨燕,正陽門從2018年開始陸續在雨燕棲息的城樓頂層吊裝了7台高清攝像機,對雨燕巢穴進行24小時不間斷觀測,至今已經取得了5年的數據,獲取了大量築巢、產卵、孵化及新生雨燕成長的珍貴視頻資料。

2018年,正陽門啟動《古建保護與城市生態研究——以棲息在正陽門上的北京雨燕為例》系列課題,通過提取北京雨燕巢穴及糞便微生物DNA,定量分析其對正陽門磚木古建築的影響程度。通過三年的科研,課題組取得了實質進展,並於2021年完成課題結項。

2019年至2021年,袁學軍和團隊成員繼續深化「古建保護與城市生態」課題,希望通過三年的數據採集,定量研究雨燕糞便對古建築油漆彩繪的影響。

雨燕糞便不影響木質古建

回憶起這兩項課題研究,袁學軍感慨頗深。她說:「在做課題之前,我曾有一些顧慮,因為我們是基於古建保護開展的研究,而且當時業內對於雨燕棲息是否對古建有影響的爭論很多,但是一直沒有科學定論。」

事實上,課題研究的最終結果讓袁學軍放下心來——化驗結果顯示,雨燕糞便與巢穴的酸鹼度為偏弱酸性,糞便及巢穴中的真菌、細菌以及微生物中未發現有對建築木構件構成降解或腐蝕的菌群。由此可以證明,雨燕糞便和巢穴對木質古建不構成實質性影響。

此外,研究表明,無論是雨燕的糞便,還是雨燕的喙,都未對古建築彩繪造成明顯影響。袁學軍說,與日曬雨淋對彩繪的影響相比,雨燕的影響微乎其微。

盡量不移巢穴 利用修繕做普查

根據規劃,正陽門城樓將啟動修繕,而在此之前,研究人員針對修繕期間如何保護雨燕進行了專項研討。

袁學軍說,城樓頂層的雨燕巢穴將盡量「原封不動」,即使在修繕過程中不得不挪動巢穴,工程人員也會將巢穴的具體位置進行拍照,留好資料照片,同時對雨燕巢穴妥善存放。修繕結束後,再將巢穴完整地擺放回原來的位置。

「雨燕非常依賴固有巢穴,完整地保留其巢穴可以讓雨燕來年返京時準確地找到『家門』。此外,在修繕過程中,施工方將為雨燕保留進入巢穴的通道,以避免擾亂雨燕的回家路。」袁學軍說。

借助正陽門修繕,袁學軍和同事們還有一個想法,就是對棲息在正陽門城樓的雨燕數量「摸家底」。「目前我們已知在城樓頂層大約有28個雨燕巢穴,但是據我們觀察,城樓其他部位還有雨燕的『家』,只是無法觀察到。利用這次修繕,可以對正陽門城樓的雨燕巢穴進行一次普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