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春福(右)、林書任(左)父子在大涼山種植油橄欖,帶動了四川涼山州冕寧縣6,800餘戶農民年人均純收入增收3倍以上。 受訪者供圖
◆林春福、林書任父子位於四川省涼山州冕寧縣的油橄欖園。 受訪者供圖
◆林春福、林書任父子與當地農婦合影。受訪者供圖
◆採摘好的油橄欖。 受訪者供圖

台灣父子扎根大涼山 為當地帶來脫貧火種

「父親對我說,你要真正認識這個時代,就要到最基層。」7月13日在廈門舉行的第十四屆海峽論壇上,台灣青年林書任從容講述自己從台北到北京再到四川涼山的故事。在自我介紹時,林書任常說自己是在大涼山種植油橄欖的「鄉青」,「這個青是青年的青,是指扎根於大陸鄉村的青年。」從一開始難以理解父親在大山裏再創業的想法,到逐漸接受參與父親的橄欖油事業,再到組織同學、公益機構定期支教,這位台灣青年,將自己的夢想和這片土地緊緊交織,「村民給我們的橄欖園起了個彝族的名字『木都哈尼』,那是火焰的意思。村民說,我們的到來,帶來了脫貧的火種,而台灣與大陸聯手,點燃了致富的希望。」

◆香港文匯報記者 蔣煌基 廈門報道

涼山冕寧,安寧河由此發源,再從西昌、德昌奔騰而過,最後在攀枝花米易匯入雅礱江。流域的1萬餘平方公里,灌溉出美麗豐饒的安寧河谷,這是四川省第二大平原,號稱四川省的第二大糧倉。

父親60歲到涼山種植油橄欖

「黑了瘦了,衣服也皺巴巴的。」這是林書任第一次到大涼山見到父親林春福的樣子,記憶猶新。那個在深圳將工藝品製造生意做得風生水起、擁有一萬兩千名員工、強勢固執又在意形象的台灣企業家不見了,「那時他跟當地的村民沒太大區別。」2011年,林春福來到涼山考察,他希望在這裏做出優質的橄欖油。「我們全家當時都覺得他瘋了。」那一年,林春福已將滿60歲。「2013年我從台北到北大國際關係學院攻讀博士學位,老爹說不給我生活費,讓我賣橄欖油,每瓶提成10塊錢,自己養活自己。」林書任的語氣有些無奈。

父親大涼山夢想打動了兒子

林書任開始往大涼山跑。那是一趟堪稱漫長的旅程,他先從北京飛成都,轉機到西昌,再從西昌走高速,換國道後再進入涼山冕寧的鄉間小道。「有一次父親開車帶我到橄欖園最高處俯瞰,油橄欖鮮綠鋪展,天空悠遠,遠處麥穗金黃,綿延到天邊,眼前的每種顏色都清澈明亮。父親說,我有信心讓我們的油橄欖增種到10萬畝,你要真正認識這個時代,就要到最基層。」林書任說,父親當時眼裏泛着光,「一個60歲的老人神采飛揚地述說着他的大涼山夢想,那份執着與熱愛深深打動了我。那一刻我決定到大涼山跟他一起瘋狂。」

6800戶農民年人均收入增3倍

林書任還記得,第一次到冕寧時,林春福正在為土地流轉焦頭爛額。外地人,不會彝語,要徵用土地,種的還是沒聽過的植物,村民很難信任這個「不速之客」,一位婦女直接趴到挖土機上,堅決不讓施工。

當地政府站了出來。村幹部帶着父親挨家挨戶拜訪解釋,甚至有的村幹部自己翻山越嶺上門勸說村民。土地解決了,又遇到了資金問題。「土地不是我們的,我們只有地上的作物,貸款很困難。」在當地政府的幫助下,林春福父子融資拿到2,000萬元人民幣。

「父親也常說,發展中有困難是正常的,大陸有好的政策兜底,有政府支持,也就多了迎難而上的底氣。」 林春福用每畝每年1,000元人民幣的價格向農民流轉土地,並在第6年進入豐產期之後,農民用土地入股、參與每年36%的分紅。同時約定,其間發生自然災害,村民還有每畝400斤大米的保底收益。「當初那個反對得最厲害的婦女,早已成了油橄欖園最勤快的農婦之一。」林書任笑着說。

11年間,父子二人從600畝油橄欖園拓展到了2.5萬畝,帶動了四川涼山州冕寧縣6,800餘戶農民年人均純收入增收3倍以上。

培育「新農人」為當地村民賦能

油橄欖的種植面積增加了、公路修到了村子裏、花園工廠開始動工、林書任的父親在當地有了大碗喝酒的新朋友……「精準扶貧」「脫貧攻堅」這些新聞中的詞彙,在林書任面前有了更為具象的呈現。

「在大涼山的工作中,我發現了鄉村振興工作中人才培育的重要性,尤其要為當地村民賦能,讓他們具備新農人的專業技能。」去年,林書任組建了大涼山首家「春風新農人培訓中心」,創建「龍頭企業+培訓機構+新農人+市場」模式,「計劃每年培訓5,000人次農民,培養一批有技能、有理想、有追求的新農人共同助力鄉村振興。」

今年年初,涼山州明確將全面推進安寧河谷綜合開發,打造「農業硅谷」。林書任希望在安寧河谷打造出連片康養地帶。「台灣在社區營造、鄉創文創方面起步較早。」他認為,台青很適合將相關經驗帶到大陸,既能夠實現自我價值又能做一些具有社會意義的事。「大陸的各項發展政策,美麗的綠水青山,還有廣闊的市場機遇,能夠助力我們每個人夢想成真。」他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能帶動更多的台青到大陸一起築夢圓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