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東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展出大量珍貴文物。資料圖片

1984年,著名的西方盜撈者邁克·哈徹(Michael Hatcher)在中國南海海域打撈了一艘名為「哥德馬爾森號」(Geldermalsen)的沉船。這艘船屬東印度公司,於1752年(清乾隆十七年)冬,從南京出發,載着瓷器和黃金,駛向荷蘭阿姆斯特丹。可惜船行了16天,就在南海海域觸礁沉了。

邁克細心查閱資料檔案,找到這沉船位置,並成功撈出康熙年間的青花瓷器百多萬件。不過,他下令留下其中的23.9萬件瓷器,和125塊金錠,還有兩門刻有東印度公司標誌的青銅炮,其他全數打碎,然後將沉船拖出公海。

邁克的心思,不外乎物以罕為貴,這是拍賣市場的定律。一年後,邁克以沉船無人認領為由,又在公海,他有權拍賣上面的貨物。當時的中國國家文物局,翻查了國際海洋法,也找不到可制止拍賣和保存這些文物的條文。唯一的方法,就是帶錢去,將物品買回來。

中國故宮博物館派了兩位專家,帶了3萬美元,打算買回一些文物。怎知拍賣會一連開了3天,兩位專家連一次舉牌的機會也沒有,因每件瓷器的起拍價都是估價的10倍以上。24萬件珍貴的瓷器盡落入各國收藏家之手,邁克自然賺得盆滿缽滿、眉開眼笑,而我國考古界則痛定思痛,一方面好好檢討法制,另一方面決心成立自己的水下考古機構。機會也即刻來了,就是「南海一號」的發現。

1986年,英國海上救撈公司發現了中國南海海域有一條沉船,據英國專家在荷蘭海事博物館查找到的資料,認定是荷蘭東印度公司的「萊茵堡號」(Rijinsburg),遂與廣州救撈局簽訂了一個調查協議,一起去打撈此船。

根據着一些海上船隻航行資料,判斷船隻的航行路線、風向和沉沒時間,大約在廣東台山上、下川島海域,開始進行「抓」尋。即是一發現水下有懷疑物品,就用抓斗往海裏抓。

經過了一年,在1987年的一天,一抓斗下去,竟抓上來247件器物,其中142件是完整的瓷器和錫器,還有一條1.72米長的大金腰帶。看到這些物件,中方負責人即時制止再繼續用抓斗打下去抓,乾脆直接對英方人員說:「這肯定是一條中國沉船,而並非你們要找的『萊茵堡號』。」

這條沉船是一艘木質古船,船長約22.1米,船寬約9.35米。它相信在海底沉睡了800年,是迄今發現最大、保存得最完好的宋代商貿沉船。它的發現,也說明了福建、廣東沿海地區,曾經是一條非常繁忙的「海上絲綢之路」。而此船由於在南海所屬範圍內,因此定名為「南海一號」。

「南海一號」的發現,是中國水下考古工作的標誌開始,但工作談何容易?那時中國沒有這方面的人才和儀器,連探測到沉船的聲納也是英國的,這真的是舉步維艱,萬事起頭難。第一個難題,就有如「雞先還是蛋先」的問題,即是要「潛水員先學考古,還是考古人員學潛水?」

正所謂「不恥下問」,我國水下考古人員不斷向外國學習,先後與日本、澳洲等大學和研究所舉辦培訓班,最後能夠自主研究、獨立進行打撈發掘。

如何打撈、打撈後存放於何處等問題,也經過相當多的討論。最後決定進行整體的打撈,和建設「廣東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以進行出水後「南海一號」的保存和展示挖掘出來的古文物。這就要「兩條腿走路」,打撈和建館同時進行,而且要同時成功。

「南海一號」於2007年開始打撈,而廣東省政府也耗資兩億人民幣去建館。整體打撈,是將一個特製的鋼箱體,即沉箱,由起重船放下海底,套在沉船上,然後將箱底一封,連船連泥一齊封起,就可將沉箱連同船體一起吊上。把共重4,000餘噸的鋼製沉箱整體打撈,隨後平移到專門修建的博物館這特製的水晶宮中,工程是多麼龐大。

由於沉船在25米以下那充滿鹽分和微生物的水域裏存在800多年,突然換成外面的天然環境,會加快沉船的破損。所以要製造一個「人造環境」,使沉船跟原處的環境差異逐漸減少,讓沉船逐漸適應新環境,所以沉箱不能即刻就位,更不能即時打開,打撈時間也拉長很多。

2021年,這歷時32年的艱巨的考古工作,總算完成了。挖掘到的「出水文物」,雖知價值必然很高,但還有待慢慢考證。

◆ 雨亭(退休中學中文科教師,從事教育工作四十年)

逢星期三見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