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界除研究降解塑膠的方法外,還在尋找利用天然物質製成的生物塑膠。這些物質可以從植物中提取,也可以源自一些動物或昆蟲的分泌物。現時科學家便研究利用蜜蜂、蠕蟲或特定的植物提取物製造生物塑膠,可以在無氧或有氧環境分解,更有助保護環境。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團隊正研究一種外形酷似毛毛蟲的天鵝絨蟲,牠捕獵時會從頭部兩側觸鬚噴出白色黏液,接觸空氣即會硬化。研究團隊分析黏液的蛋白質,確定其氨基酸正確序列。負責該研究的生物科學家米斯雷茲稱,相關成果能讓團隊繼續研究這些蛋白質如何相互作用產生黏液,為製造生物塑膠奠定基礎。

新西蘭生物科技企業Humble Bee則關注一種澳洲特有的獨居蜂,這種蜜蜂會製造一種巢穴材料,具有防水、阻燃、抗酸鹼等特徵,且能在攝氏240度以下保持穩定,是理想的生物塑膠原料。團隊會利用合成生物學確認這種材料的基因序列,再嘗試重建材料用於合成生物塑膠。

美國和印度研究團隊則從熱帶天然香料香莢蘭豆中,提取有機化合物香蘭素。由香蘭素製成的生物塑膠可以吸收波長300納米的紫外線,隨之自行降解。這一波長的紫外線不包含在普通陽光光譜中,意味這款生物塑膠若能成功研發,既可利用特定光照安全降解,也不會影響日常生活使用。◆綜合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