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香港資訊及通訊科技獎:學生創新獎」比賽海報

人人從小到大都會想過有什麼創意或發明可以改善生活,或是帶來突破改變世界,但以前往往因為注重學業,只發白日夢幻想一番,甚少付諸行動。現在隨着科技進步,再加上疫情經歷,創科實業更為重視與科技形影不離的未來。不少創科比賽乘勢而起,發掘創科人才,有些更抓緊機遇把作品化作商機,造福人群。

以去年的「香港資訊及通訊科技獎:學生創新獎」得獎作品為例,小學組的得獎者已經能夠駕馭複雜的資訊科技編程手法,以複雜的編程作出繁複的動作,高中組主要以人工智能方式製造作品。至於下述的大專組,水準已經超過研究生的水平,而作品的題材更能貼合日常生活所需,主要是實際的作品而並不是概念性,而是在社會上有需求,可以開拓商機。

以現在的世界處境來說,在精神健康、醫療及環保方向的創科產品更能切合現在的需要。精神健康作品可紓緩人與人之間的疏離及孤獨感,以至紓緩負面情緒;現在世界面對人口老化的危機,醫療的需求不斷增加,如果能夠有普及性的創科發明,不但能大大減輕醫療系統的壓力,更能令人晚年的健康狀況更穩定;環保方面,創科發明亦可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減緩全球暖化。

本會現正舉辦「2022香港資訊及通訊科技獎:學生創新獎」比賽,參賽範圍包括健康老齡化、智慧生活、機械人、同心抗疫及其他新興科技等,截止日期為6月27日,希望學界的精英能夠發揮自己的小宇宙及無窮的想像力,勇於嘗試為社會的創科路帶來一些改變!

以下是去年的大專組得獎作品簡介,給大家分享:

金獎(更獲得學生創新大獎)

得獎者及院校:許真達(香港理工大學),馬俊鴻(香港中文大學)

作品:紅外線三維脊柱及體態分析儀

打破傳統X光的限制,採用成熟的紅外線成像技術,對人體背部體表進行三維重建及熱成像,基於AI算法對人體背部醫學解剖特徵點自動定位,以及肌骨生物力學模型推理出脊柱等大骨骼三維形態,並進行自動計算測量,實現了安全可靠的脊柱側彎等不良體態篩查、密切的檢測,對非手術治療的長期隨訪評估以及協助治療方案的制定。

銀獎

得獎者及院校:林華盛(香港城市大學),NASKAR Shounak(香港城市大學),黎浩文(香港科技大學),李政斐(香港科技大學)

作品:智慧過床機器人

Horizon智能過床機械人希望透過科技,減輕醫護人員的負擔及提升工作安全。機械人具備智能運送及過床的功能,可自動搭載病人到指定位置,醫護人員可透過變換模式,將病人從坐立轉變為躺平姿勢。機械人透過偵測與病床水平,自動調整到合適高度後,安全將病人從裝置轉移到病床上。過程只需由一位人員從旁協助及照顧病人,從而減少轉移病人過程的人手,及提升了過程的安全性。

銅獎

得獎者及院校:李浩軒(香港理工大學),陳樂晉(香港理工大學),葉鎧瑩(香港理工大學),黃嘉茵(香港中文大學)

作品:膝部退化性關節炎人工智能管理系統

研發了KOA一站式人工智能管理系統,研發時採用了美國的數據庫,預測精準度超過八成,並已發表學術論文。此人工智能系統以提供快速且成本低的社區篩查,協助醫院作診斷分流和制定個人化治療方案,增強病人自我管理能力,從而改善慢性疾病管理。

比賽詳情可參閱本會網站www.hknetea.org 或致電2869 6603。

◆ 洪文正 香港新興科技教育協會

簡介:本會培育科普人才, 提高各界對科技創意應用的認識,為香港青年提供更多機會參與國際性及大中華地區的科技創意活動 ,詳情可瀏覽www.hknetea.org。

隔星期五見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