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字行腔」勉強說來是先有曲詞,再構思音樂旋律,這和古代「選詞配樂」在精神上有點類同,當然實際操作是有差別的。「選詞配樂」是以詩歌為主體,配之以音樂。學者認為它是從原始的詩歌到樂府詩的主要創作模式。後來逐漸將其中動聽的曲調篩選保留,依照原詞及曲調的格律填製新詞,形成「倚聲填詞」的風尚,像《折楊柳》《後庭花》《虞美人》《懶畫眉》等便是早期的「曲牌」。

但亦有學者認為「倚聲填詞」的出現是受外來音樂的影響。謝桃坊在《詞律教程》的第一講「倚聲填詞與詞律」提出詞是唐代新興的一種音樂文學,稱「曲子詞」、「長短句」、「歌曲」、「樂章」等等;它是配合隋唐以來流行的新的俗樂——燕樂的歌詞。公元六世紀後期,即中國北朝北周時,中原地區已有許多來自西域的樂工和歌伎,他們帶來了印度系的西域龜茲(新疆庫車)音樂。這種音樂是以琵琶定律的,使用七音階,旋律熱烈活潑,曲調優美動聽,甚為中原的上層社會成員和普通民眾所欣賞。中國古代宮廷和貴族之家的宴會所用之樂也稱燕樂,但隋唐燕樂卻是當時新興的流行音樂,或稱「胡樂」,它與中國古樂在音階、調式、旋律、樂器、演奏等方面都有很大區別。公元1900年中國西北敦煌莫高窟藏經洞發現近200首寫本曲子詞,它們是中國最早的燕樂歌詞,其中有初唐的作品。它們是有格律的,長短句形式的新體音樂文學。中唐以後文人們如白居易、劉禹錫等嘗試作詞,至宋代詞體便繁榮興盛而成為時代文學了。這種新體音樂文學——詞,一反「選詞配樂」的傳統,音樂家先創作了樂曲,再由文人根據樂曲的節奏和旋律製作歌詞;這就是「以詞從樂」,以音樂為主,故稱「倚聲填詞」。

究竟「倚聲填詞」是「本土貨」或「外來貨」,似乎仍需更多考證;但戲曲中的「曲牌體」就從唐代「倚聲填詞」的新體音樂發展出來,便少有爭議。從宋、元雜劇至今日的昆劇,都是以曲牌體的形式來演唱;更後創作人把不同的曲牌根據不同的調式、調門聯在一起,形成了不同的套曲,稱曲牌聯套。

◆文︰葉世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