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
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
《春曉》是唐朝詩人孟浩然隱居鹿門山時所寫的作品,意境十分優美。詩人抓住春天清晨醒來的片刻感受,通過淺白的文字,展現大自然的無限生機,寄寓了對美好事物的珍惜之情。
春夜酣睡,不知不覺天亮了,耳畔傳來的是處處歡叫的鳥兒啼聲。想起了昨夜聽到連綿不斷的風聲雨聲,不知有多少花兒被打落了!詩人採用了倒敘的手法,先寫早晨醒來,再回溯到昨夜的風雨落花,層次分明,婉轉曲折而又一氣呵成。
詩人寫景,不是直接描寫眼見的景物,而是通過聽覺和想像去刻畫,使詩意含蓄蘊藉,耐人尋味。詩的首句點題,寫出春暖人慵,詩人因酣睡而不覺天曉的真實感受。第二句「處處聞啼鳥」,通過聽覺來渲染「春曉」的特徵;百鳥啁啾,這正是曉晴時特有的自然現象。這句也補足了第一句的意思,正是「處處聞」的鳥啼聲,才將詩人從睡夢中喚醒過來。第三四句從聽覺所得的「風雨聲」,聯想到「花落知多少」的視覺畫面。昨夜在風雨聲中入睡,是憶述;「花落知多少」是料想,因不曾親眼看到,所以用了一個問句;詩人想像花可能落了很多,但卻希望它少落一點,這一「多」一「少」,含蓄地反映了詩人愛惜春花的心情。
這首詩所擷取的是一個生活片段、一種即興的情思,這種不離現實生活的真情流露,使讀者感到十分親切;加上這首小詩語言明白曉暢,音調琅琅上口,難怪人人成誦,家傳戶曉。
賞析由不同的專家、學者撰寫,教育局修訂;書法由陳用博士撰寫。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