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報記者 施文達、李斯達、周揚)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教資會)屬下的研資局審批撥款無王管,甚至淪為「港獨」與反華學者的提款機,這與評審標準及評審員有關。有前研資局評審委員踢爆,原有的評審準則是要求切合香港裨益及具學術水平,但近年變了,被搞政治對抗的所謂學者「玩晒」,淪為小圈子評選。

李詠怡與亂港分子鄭宇碩及馮偉華等人關係密切,10年前曾就中央政策組向研資局收回「公共政策研究計劃」的撥款權,聯署抗議。圖為2013年他們參與「公共政策研究」論壇。

有專家表示,雖然研資局2020年5月聘請一名外部顧問審查外部評審員的質素,但忽略了審查本地評審員。

《大公報》發現,研資局的人文學及社會科學小組轄下的「優配研究金及其他個人研究資助計劃」評審小組,新委任的所謂學者正是「唐英傑案」辯方專家證人港大教授李詠怡,她被委任為評審專家委員。

根據教資會官網公布的最新資料,截至2022年1月4日研資局的人文學及社會科學學科小組(優配研究金及其他個人研究資助計劃)的委員名單,港大教授李詠怡被委任新加入評審委員會。此人活躍於反政府的政治活動,曾夥拍公民黨骨幹競選高教界選委。

李詠怡任「唐英傑案」辯方證人

現任教港大政治與公共行政學系的李詠怡,是首宗國安法案件「唐英傑案」涉及煽動分裂及恐怖活動罪的辯方證人。李在庭上反駁控方專家劉智鵬解讀「光時」。2021年李詠怡在法庭上被控方質疑李非歷史專長,中國歷史教育程度只讀至中三,李亦承認;而控方署理刑事檢控專員周天行,更質疑她在2020年接受網媒訪問表態反對反中亂港議員總辭的言論:「就算最後不能夠阻止法例通過,你(反對派議員)最低限度不讓政府輕易通過呀……如果總辭,政府就可以大條道理地說,現在不是我不讓你們留在立法會,是你們自己走,於是他們就真的好舒服,法例要點樣過就點樣過,長驅直進。」李詠怡的偏頗立場,被檢控官質疑她詮釋「光時」的政治信仰。

事實上,李詠怡的反中立場鮮明,2019年12月,她撰寫的「統戰、侍從主義與間接統治:理論化香港『聯絡處』的角色」(United Front,Clientelism,and Indirect Rule:Theorizing the role of the「Liaison Office」in Hong Kong),這篇所謂論文污衊內地,抹黑中央,其論調引發社會不滿。

「評審委員是個小圈子」

不過,本身對國家、特區政府有強烈對抗意識的李詠怡,卻晉身研資局人文學及社會科學學科小組轄下的「優配研究金及其他個人研究資助計劃」的評審小組做委員;而李亦成功獲小組直屬的「人文學及社會科學學科」批出50萬8000多元的研究基金做學術研究。李詠怡未做評審員之前,已多次獲批研究基金,包括2005年1月的29萬9000多元、2009年39萬5000多元、2012年59萬7000多元。

作為接受研資局研究基金資助的「常客」,李詠怡早在10年前就「關注」研資局的撥款權。2012年中央政策組向研資局收回2000萬元「公共政策研究計劃」的撥款權,李詠怡與鄭宇碩、關信基、陳家洛、馮偉華等24名高教界反對派選委發起聯署抗議,並召開記者會向時任中央政策組首席顧問邵善波施壓,一眾反對派稱影響撥款機制的透明度、利益輸送、把政策研究科學變成政府政策宣傳工具云云,搞得好像被打壓一樣,引來西方關注及支持。

曾出任研資局評審委員的陳文鴻指出:「評審委員的教授都是小圈子,雖然理論上申請人不知評審項目的專家身份,但學術圈子細,實際上要知道並不難。」

另一名前研資局學科小組委員透露,局方的審批機制採用國際通行的匿名同儕評鑒方法,由相關學科領域的本地及海外學術專家擔任評審工作,原意是保證獲撥款資助項目的研究水平,以免單靠本地學者容易造成小圈子問題,而研資局亦規定評審專家先作利益申報,限制與申請者有關連人士處理評審,不過實際運作上沒有做到,出現問題。

據了解,每一個評審小組委員會設有主席及副主席,再由他們把多個研究項目申請分派給相關學術領域的小組委員,再由該委員分發給本地及海外學者評分,分數由最低1分至最高5分不等:「小組委員一般會將一個項目申請,發給在學者資料庫內約10名學者評審,本地學者屬於義務評審,海外學者才有評審酬金,因此未必人人會做評審回覆,一般一個申請項目約有5至6個回覆,最少亦要有2個評審回覆。若申請項目的評審獲得4分,才獲批出研究基金,金額多少再由委員會商討。」

另一名前委員指出,若申請項目最後只有兩名學者做了評審,一名評得高分,另一名評得低分,委員會考慮已評分學者的國際級數,「如果是有學術名氣的專家學者審評項目是高分,一般會通過評審撥款,加上有些科目的相關專家數量有限,圈子狹窄,申請研究基金的學者與評審專家不乏互助、彼此認識,即使海外學者評審亦有主觀成分,所以評審制度既有道理亦有人情,所以評審制度是否完全公平、客觀、無政治色彩?坦白說,是沒有的!」

前委員:教資會應檢視委員名單

兩位前研資局委員異口同聲表示,人文及社會科學容易滲入政治色彩,認為教資會秘書處的專家學者庫及小組委員會委員要做好把關:「避免委員會出蠱惑,助『自己友』的申請項目發給會評審高分的學者,而秘書處亦要檢視專案委員會的委員名單。」

然而,研資局於2020年5月聘請一名外部顧問專責審查外部評審員的資料庫,卻沒有機制審查本地評審員的評審質素。

李詠怡曾提名亂港分子選特首

法庭上辯稱屬溫和派的李詠怡,多年與公民黨同夥。李在中大聯合書院政治與行政學系畢業,負笈美國雪城大學取得博士學位後,1993年回中大政政系任教,2006年轉到港大政治與公共行政學系任職,她的名字亦開始活躍在反對勢力政圈。曾收受黎智英50萬元的「民主發展網絡」,有指李詠怡與陳健民等「民網」成員來往甚密。

倡議所謂「行政長官普選方案」

過去公民黨掌控行政長官選委中的高教界選委,李詠怡與公民黨骨幹鄭宇碩、陳家洛、關信基及其他反中亂港學者馮偉華、陳健民、鍾劍華等在2006年當選高教界選委,將提名票給予當時特首候選人、時任公民黨九龍東支部主席的梁家傑;2011年李詠怡再與關信基、陳家洛等將提名票給予何俊仁。

一直夥同反對派學者活躍於政治活動的李詠怡,2015年以港大校友身份參與聯署「撤特首兼任校監,盡快任命副校長」活動。而近年每年均獲得研資局撥款研究項目的方志恒,與李詠怡等17名學者曾聯合倡議所謂的「行政長官普選方案」。

研資局出錢 參與美國「學人計劃」

教育資助委員會的研資局由2002/03學年起,與駐港美領館合作推「研資局—傅爾布萊特(香港)學人計劃」(Fulbright-Hong Kong Award program),獲資助學者到美國的大學進行不超過10個月的研究工作,在2006/07學年,計劃擴展至青年學者。

前教育資助委員會委員、「香港視光學之父」理大眼科視光學院榮休教授胡志城教授表示,當年他反對研資局出錢參與傅爾布萊特學人計劃:「我不反對去美國交流,我反對為何用Fulbright名義,卻由我們出錢;用你(Fulbright)名義不打緊,你(美國)要出錢囉,但是行政工作由我們負責,Fulbright的行政辦事處(港美中心)設在中大,其實香港有其他國際級科學家冠名的獎學基金,例如高錕、楊振寧、李政道等,用你(Fulbright)個名,你(美國)就要出錢才算合理。」根據教資會資料,2019/2020學年,研資局撥款1,381,800元資助7名香港學者透過Fulbright計劃到美國;近五年則合共資助5,870,762元。

《大公報》揭發 美急中止計劃

「傅爾布萊特學人計劃」以學術交流之名,做了不少超乎學術的事情。2020年4月《大公報》調查報道,位於中文大學的香港美國中心(港美中心),執行美國國務院教育及文化事務局轄下的「傅爾布萊特計劃」(Fulbright Program),在香港2012年實施高中及大學「三三四」學制改革的時候,美領館由港美中心搭橋,輸入25名「傅爾布萊特學者」來港,滲透香港八所大學設計通識教育課程、執教及培訓,變相操控香港高等教育重要課程。

2020年美國國務院文件列明推行與世界各地的教育、文化、專業人員、體育等交流計劃,是「要推進美國外交政策及達到國防目標,培育以美國社會利益及推銷美國價值的未來領袖」。報告又指明交流計劃是聯繫當地組織的重要工具,有助配合駐當地領事館的外交政策及特別任務。

《大公報》揭發「傅爾布萊特學人計劃」的政治圖謀後,同年7月特朗普政府中止與內地及香港的「傅爾布萊特」交流計劃。

教大方志恒「自治政體」網頁下架

《大公報》本周一揭發教資會資助「港獨」學者方志恒,其中一項資助額達98萬多元的「比較自治政體──全球研究網絡」,稱是全球首個「自治政體」分析數據庫。

記者發現項目的研究員,近四成來自鼓吹所謂「獨立」的地區,包括來自西班牙的加泰羅尼亞、搞公投有主權紛爭的直布羅陀、半世紀受「獨立」戰火蹂躪的北愛爾蘭等,涉煽動「獨立」。

該報道刊出後,教育大學香港研究學院關於該「自治政體」的網頁已下架,《大公報》向教大及方志恒查詢,截稿前未有回覆。

責任編輯: 梁存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