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大新技術準確度96% 檢測特定蛋白比例揪出早期患者
阿茲海默症(俗稱腦退化)是悄然無聲的大腦侵蝕者,患者表面上仍能獨自買餸煮飯,但該病其實已不斷蠶食大腦細胞,令其慢慢萎縮。初期患者或許出現健忘、反覆提問、情緒改變等情況,或會被誤以為是「正常老化」而沒有正視問題。事實上,當患者有一天在路上漫無目的地徘徊、無法辨認親友,那已經進入了病情無法逆轉的階段—而這個轉變很有可能在三五年內發生。
為盡早辨識早期阿茲海默症患者,香港的科研人員孜孜不倦地尋找全新的檢測方式,包括追蹤葡萄糖在大腦遊走的足跡,從而了解腦淋巴系統的運作情況;有團隊透過人工智能系統,捕捉大腦少至0.01ml的萎縮變化,從而判斷患上阿茲海默症的風險;有專家研發出創新的血液檢測技術,「全方位」捕捉大腦細微變化,未來甚至有望以一滴血就可「見微知著」,開拓了阿茲海默症檢測的新方向。●香港文匯報記者 詹漢基
只要讀懂人體血液所蘊含的資訊,有助人類揭開疾病的神秘面紗。血液檢測已經廣泛運用在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但原來人類也能藉血液了解大腦運作,未來甚至只靠一滴血就能診斷出是否患有阿茲海默症。由國際知名神經生物學家、香港科技大學副校長(研究及發展)葉玉如所領導的團隊,成功利用中國人群數據開發出簡單有效的血液檢測方法,辨別阿茲海默症患者的準確度高達96%,技術甚至能藉由大腦蛋白水平的變化,分辨病情的發展階段,為大規模篩查、分期診斷提供極大的應用前景。有關結果近日被國際權威科學期刊《Alzheimer's & Dementia: The Journal of the Alzheimer's Association》刊載,並引起學術界的熱烈討論。
該研究論文的第一作者、科大生命科學部博士生江源冰表示,「身體各個器官組織發生病變時,會分泌特定蛋白,導致血液裏某種蛋白濃度發生變化;通過檢測相關蛋白,可以反過來得知是否有病。」阿茲海默症患者大腦的神經元死亡,會出現免疫反應、發炎等狀況,同樣會分泌特定蛋白,「例如NELL1實際上是神經元表達,更多反映患者大腦的神經活性狀態;比如KLK4等,是在免疫細胞裏面表達,反映患者的免疫系統狀態。」
團隊成員之一、科大生命科學部研究副教授傅潔瑜表示,團隊利用近年出現的超靈敏高通量鄰近延伸分析技術 (PEA),從約700名香港患者的血漿樣本中,檢測了約1,200種蛋白質的水平變化。團隊將429種與阿茲海默症相關的血漿蛋白,識別出19種具有該症患病特徵的血漿蛋白生物標誌物組群,「即每一個cluster(簇)中變化最大的作為代表,我們做了數學上的計算,以這19個蛋白代表那400多個蛋白。」
根據標誌物,研究人員設計了一套評分系統,按照血液中的蛋白比例「打分」,以判斷是否確診。系統的準確率不僅高達96%,而且只需從病人的靜脈抽取少量血液,配合特定試劑產生反應,兩到三天即可獲得結果,更能辨別屬於早期、中期、還是晚期。
有望將診斷時期提前10年
江源冰解釋,有些蛋白來自神經系統,有些則是來自免疫系統,「系統檢測的19種蛋白來自不同的系統及細胞,可以準確告訴患者是哪一個地方出現病變。」而且系統能捕捉大腦蛋白的細微變化,有望將診斷時期提前5年到10年。
大腦中的β澱粉樣蛋白(Aβ)斑塊及 Tau蛋白為阿茲海默症的反映,國際上不少團隊試圖在血液中透過找出單一蛋白實現血液檢測。江源冰表示,「單憑Aβ蛋白不足以斷症,因人體血液中特定的酶會導致Aβ斑塊自然分解,因此不夠穩定」,加上部分蛋白是在患病中後期才會出現,檢測單一蛋白難以篩查出早期患者。
江源冰表示,「我們需要找到新的蛋白、生物標誌物來進行診斷。我們系統同時檢測19種蛋白,這樣可以取得最大的準確性。」傅潔瑜補充指,比起觀察單一蛋白的數量,系統期望能反映早期病理變化,因此希望以多蛋白的數據呈現biological process(生物過程)。
是次主要研究中國人群組,江源冰指出,不同人種的蛋白水平可能會有變化,「若要把技術運用在西方人群,還要進行優化,這也是我們正在做的工作;我們正和世界不同地方的研究機構合作,希望收集更多血液樣本優化模型。」傅潔瑜則表示,希望將模型改良,「將19種蛋白慢慢減少的同時,能保持大致的準確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