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機遇》(Our Synergy)是一檔非一般的節目,特邀嘉賓主持周振基教授致力推動香港的文化藝術發展超過30年,同時馳騁商界,對香港方方面面有獨到見解。在這裏,你會看到來自政界、商界、文化藝術界嘉賓有別以往的一面,聽他們與周振基暢聊成長經歷與行業故事,同時結合當下熱點,探討香港未來會有怎樣的發展機遇。

節目首集,特別邀請到全國政協副主席、香港前特首梁振英,談香港文化藝術發展。早在2012年,梁振英就提出成立文化局,惟因立法會拉布亂象,議案被「拉死」。9年過去,他如何看待香港文化領域的發展現狀?在他眼中,文化事業發展的核心又是什麼?梁振英用了一句話形容:「沃土不去耕,一定變沙漠!」

香港是「文化沃土」 需要園丁耕種

以《老夫子》為代表的漫畫,金庸、倪匡的武俠小說,及至香港電影、港劇、流行歌曲……香港文化產業的全盛時代距我們並非遙遠,彼時「港味文化」可謂風靡華人世界。緣何如今人們提及香港卻稱之為「文化沙漠」?「如果當初文化局順利成立,很多現在近乎式微的文化產業就能夠復興。」梁振英感慨道。

在港府現有組織架構中,與文化事業相關的職能分散於民政事務局、商務及經濟發展局、發展局。梁振英認為,需要有一個局,「將這些不同部門做的事集中起來,構思文化發展策略及做好相關統籌工作。」這是他推動成立文化局的初衷。梁振英以創新及科技局舉例,該局成立6、7年來,創科發展為港人關注和討論,其成效可見一斑。

「有人說香港是『文化沙漠』,我說香港是『文化沃土』,只不過我們需要組織一班園丁,去鬆土、施肥、灌溉。」梁振英指出,近年來海外華人世界、內地的文化環境變化迅速,因應這種新變化「跟住上」,維持香港文化產業的龍頭地位,政府責無旁貸。

發展文化產業需「優而為之」切忌「撒芝麻」

國家「十四五」規劃首次提出支持香港發展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業界反響熱烈。梁振英表示,香港的優勢在於極強的中外聯繫交往能力,將傳統中國元素與西方元素結合,鍛造文化「新合金」,是香港發揮作用的關鍵所在。

那麼,在「引進來」與「走出去」、本土化與國際化之間,應如何平衡發展,取得最佳效果?梁振英強調,港府切忌「撒芝麻」,要有策略地、集中去做幾件事。他回憶早年間到韓國考察的經歷,韓國文化產業在短時間內取得突破性發展,讓韓劇、舞蹈等文化符號在全球流行開來,正是得益於一個強有力的文化統籌機構。梁振英說,文化藝術領域可做的事情很多,唯有「優而為之」,通過三五年時間做出成績,讓有才華、有抱負青年人看到希望,看到施展空間,才能形成良性循環。

文化發展的核心是「人」

人才、資源、市場……文化藝術發展涉及要素眾多,其中哪一個是重中之重?梁振英不假思索地給出答案:人才。他表示,人才在文化藝術事業的發展中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過往香港文化藝術的興盛,正是得益於包括查良鏞、倪匡、許冠文等在內的大量文人從內地來香港定居。而在當下,吸引中外人才來到香港,並發掘培養本地青年人才,是將香港打造為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的基礎。

另一件與「人」相關的事則是觀眾的培養。梁振英提到,除了通過專業院校培養藝術從業者,培養青少年欣賞藝術的能力,使他們的領悟力得到提升,亦是一個需要長期投入的工作。

國安法與創作空間並無牴觸

「粵港澳大灣區」規劃的提出,為香港融入國家、把握發展新機遇提供了廣闊空間。惟對文化藝術領域而言,有人擔心保持香港特色的問題。梁振英笑言,香港的文化藝術中西合璧,其國際化程度獨一無二,這與融入大灣區及國家發展並不矛盾。相反,香港可以在融入大灣區的過程中提取新動力,使本地文化進一步豐富發展。因工作需要見證到過去兩年內地文化藝術飛速發展,梁振英感慨,所謂「不進則退」,香港有很多想做的事,「我們要加速推進,速度很重要。」

至於部分人對香港國安法下創作空間受限的擔憂,梁振英指,香港國安法實施至今的現實情況已經證明,其與創作空間、創意並無牴觸。

【側記:不一樣的梁振英】

梁振英在外人眼中不苟言笑,但當話題從「高廟堂」轉去「遠江湖」,現場氣氛便自然而然地放鬆下來。

談及日常生活,他說自己六點半起身,播種、施肥、澆水、除草,每日看鳥兒到院子中覓食便「很開心」。他說自己會去灣仔、跑馬地的街市買餸,明碼實價,從不講價。他說自己是完全可以融入任何場合的人,和朋友一起唱卡拉OK也會很開心。

而他的放鬆又是不同的。買餸時,他會格外留心不同地區市民的生活習慣、生活方式。隨口哼唱的《大地恩情》,可能正是他思索香港文化如何發展的起始點。

梁振英感慨,如果當日成功推動文化局,如今香港文化的發展應該大不相同。往事不可追,好在文化發展再次被討論、被在意,總歸不算太晚。

(視頻攝製:加南、任青、蘇婷 / 剪輯:加南 / 撰文:記者  沐晚 )

責任編輯: 張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