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廣州市面積最大濕地「南沙濕地」,已有大批候鳥「光臨」。(記者 方俊明攝)

(香港文匯網記者 方俊明)白鷺、鸕鶿、黑嘴鷗、黑臉琵鷺、紅嘴鷗……隨着初冬季節到來,粵港澳大灣區迎來最佳觀鳥季,而且鳥類品種記錄不斷刷新。與香港一衣帶水的深圳灣自11月以來已出現萬鳥群舞的蔚然場面。記者今天(3日)從廣東省林業局獲悉,該局近日啟動「探秘濕地·邂逅候鳥」活動,通過線上直播、線下觀鳥等活動展示廣東濕地之美和候鳥保護成效。而且,通過持續建設「珠三角水鳥生態廊道」,發展水鳥生態旅遊和開展水鳥廊道監測。

今年首批黑臉琵鷺飛抵深圳。(受訪者供圖)

10萬候鳥將在南沙濕地棲息過冬

記者跟隨「探秘濕地·邂逅候鳥」活動進入廣州市面積最大濕地「南沙濕地」,只見大批候鳥或低空翩躚,捕食魚蝦,或比翼齊飛,翻轉盤旋。據介紹,作為候鳥的重要遷徙路線之一,南沙濕地今年以來共監測到鳥類134種,近10萬隻候鳥將在此地棲息過冬,數量超過廣州市候鳥總數的50%,其中不乏國家一級重點保護動物白尾海雕、黑臉琵鷺等珍稀品種。

「廣東是遷徙鳥類重要的越冬地,而且是全球瀕危鳥種黑臉琵鷺第2個主要越冬地。野外監測發現,廣東省記錄有黑臉琵鷺、中華秋沙鴨、青頭潛鴨、小青腳鷸、勺嘴鷸等珍稀瀕危遷徙候鳥。」廣東省林業局表示,廣東候鳥種類多達389種,占鳥類物種數的70%,在全國省級單元中排第五。每年11月至次年2月,正是廣東觀鳥的絕佳時機。

與香港毗鄰的深圳灣「萬鳥群舞」

廣東省林業局透露,近年來廣東野生保護鳥種、數量不斷增加,各地頻頻刷新鳥種新紀錄。11月,白鷺、鸕鶿、黑嘴鷗、黑臉琵鷺、紅嘴鷗等候鳥遷徙南下,與香港毗鄰的深圳灣出現了萬鳥群舞的蔚然場面。惠州大亞灣也迎來大批候鳥過冬,黑臉琵鷺、鶚、草鷺等國家重點保護動物頻頻亮相。此外,今年11月,超過30隻「國家一級保護鳥類」中華秋沙鴨現身韶關南水湖水庫,這也是中華秋沙鴨近十年來在廣東的最大越冬種群數量記錄。

據了解,為做好鳥類多樣性監測與保護,廣東推動《廣東省野生動物保護戰略與行動計劃》、《粵港澳大灣區森林城市群野生動物多樣性保護策略及行動計劃》的出台,並於今年啟動《廣東省動物志-鳥類捲》編撰工作,採用最新GPS追蹤技術,開展了部分沿海遷徙鳥類,特別是鴴鷸類的遷徙路線全球追蹤研究,並將廣東沿海水鳥多樣性分布格局的研究發表在美國生態學會期刊。

珠三角建19條「水鳥生態廊道」

同時,廣東多措並舉,着重加強保護南嶺、車八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公平大湖自然保護區、福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榕江河口、烏嶼島等11個「國際鳥區」,維育維育候鳥遷徙節點,提升廣東沿海濕地作為「東亞-澳大利西亞水鳥遷徙通道」上重要停歇點、繁殖地和越冬地的重要作用。

廣東還持續建設「珠三角水鳥生態廊道」,推進珠三角地區19條「水鳥生態廊道」、74處生態節點建設,構建「兩橫四縱多支多點」的水鳥生態廊道空間布局,提升廊道節點質量、修復水鳥棲息地生境、打造科普宣教系統、發展水鳥生態旅遊和開展水鳥廊道監測。此外,廣東嚴格落實省政府「禁獵野生鳥類五年」的規定,提升生物多樣性保護水平。

責任編輯: 李知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