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何鉅業:不止有願景 更需看到進度
本港住屋問題一直都是港人的「心病」,加上貧窮人口日增和劏房問題,社會怨氣愈來愈大,民間有不少智庫或組織都紛紛提出「藥方」。今年成立的「創新城市發展中心」,在新一份施政報告發表前便提出將北部發展區合併發展的概念,該中心召集人兼前測量師學會會長何鉅業接受香港文匯報記者訪問時表示,政府如想借建設「北都區」趕上世界創科快車及創造就業職位,應立刻制定具體時間表並以量化指標確切執行規劃,同時在教育上為供應本地創科人才作出部署。他更大膽提出,如能吸引特斯拉(TESLA)在「北都區」設廠生產零部件,「北都區」建設可事半功倍。●香港文匯報記者 黎梓田
新施政報告銳意拓展新界北,提出「北部都會區」規劃,主要細分數個新發展區,包括粉嶺北、古洞北、落馬洲河套區、新田 / 落馬洲發展樞紐,以及新界北新市鎮。原來何鉅業他們的創新城市發展中心亦曾建議,在國家「十四五」規劃綱要將深圳及香港定位為創科基地的前提下,應將這些新發展區一併整合檢視,才能打造產業的發展空間,連繫深圳前海發展,除了將五個新發展區合併檢視外,該中心還建議同時擴展至新發展區以外的地皮,涉及大約4,700公頃。
施政報告前早已倡合併北區
而今年特首的施政報告,當中提及設立面積300平方公里的「北部都會區」,即涉及高達3萬公頃用地,比起創新城市發展中心建議的4,700公頃還要大膽得多。但如此「龐然大物」,政府應先從哪裏着手呢?
何鉅業表示,3萬公頃的概念就是比起香港、九龍、新界的發展區域還要大,聽起來是一個「有希望」的願景,至少反映到政府的思維已經開始改變。
何氏以「點」作比喻,「北都」願景雖大,但仍要由每一個「點」開始,即是早在十年前倡議的粉嶺北、古洞北、落馬洲河套區、新田 / 落馬洲發展樞紐,及新界北新市鎮等核心點其實已展開部分工作,不過政府亦應同時對周邊連接的地區進行設計及發展。待以上發展區成熟後,就能最快地將周邊連接的地區合併並發展。
制定量化目標 推動和提升效率
何鉅業又指,「北都區」大概念出台,接下來最重要就是「時間表」,他建議政府可以制定一些可量化的目標,例如某區每年要興建多少伙、鐵路和道路發展時限等。雖然政府承認未來房屋供應有「頭輕尾重」或「先少後多」的問題,但若每年都要「追數」的話,或多或少亦可以使政府相關部門產生推動力,增加效率。
至於另一個制定時間表的好處是,「北部都會區」規劃長達20年,但並不是所有人都知道每一年的規劃進度。如果有具體時間表並切實執行,不單止帶給市民信心,亦能提高本地投資者甚至海外投資者信心,他們能因應時間表而制定投資策略,加快推動「北部都會區」創科發展。
何鉅業提出一個大膽想法,假如特斯拉(TESLA)宣布在「北部都會區」內設廠生產電動車零部件,將會大幅提升「北都區」的吸引力,其他創科企業或公司亦會紛紛到附近設廠,該區很自然就會成為另一個「矽谷」,效用比起單純靠本地企業支持還要大得多。當然這也要視乎政府能否拿出決心,提供優惠政策吸引具影響力的外資。
港府重新重視 數碼港重生
事實上,首任特首董建華上任之時,亦曾提出雄心勃勃的數碼港及中藥港等計劃,其中,數碼港初期亦是希望通過招攬微軟、思科等科企進駐,形成集聚效應,當時港交所亦配合引進「納指七雄」來港掛牌,惟不久即遇上科網股泡沫爆破、「沙士」對香港經濟等打擊,政府亦任由數碼港自生自滅,中藥港更未見寸功便夭折。直至近年,有見全球創科熱潮重燃,同時鑑於香港經濟結構過度依賴金融地產的危機意識,港府亦重新重視創科發展,數碼港推出多項培育及推廣計劃,港府又預留55億元發展數碼港第5期。數碼港目前匯聚超過1,650間初創企業和科技公司,成為全港最大的金融科技社群。
創科局副局長鍾偉強本月初就在「數碼港創業投資論壇」上列舉香港在創科方面的進步。他指出,與2014年相比,香港初創企業數目已增加3倍,累計達到約3,800間,香港創業基金亦從12億元增加至去年的100億元。其間香港孵化出12間獨角獸企業,其中5間就由數碼港孵化。可見,創科發展,政府的主導十分重要。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