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保佑本堡人馬平安,胡虜遠遁。」陝西省考古研究院日前在陝西榆林市靖邊縣毛烏素沙漠範圍內,發現一處城內布局、遺蹟基本完整的明代長城城堡,其中一件出土香爐上鑄刻的這句話引人關注。經考古工作者發掘確認,該處城堡是明延綏地區「三十六營堡」之一的清平堡,清康熙時期平定噶爾丹之後廢棄,後迅速被毛烏素沙漠覆蓋掩埋,歷經數百年未經受太多人為擾動,這也是內地目前罕有的保存原貌的明代長城城堡。●文:香港文匯報記者李陽波 西安報道
「三十六營堡」護衛北境
長城是中華民族的精神象徵,是人類歷史上宏偉壯麗的建築奇跡和無與倫比的歷史文化景觀。明朝為防禦北方民族的侵擾活動,在北部沿邊修築長城,分設九個軍鎮,稱為「九邊重鎮」。陝西榆林古稱「上郡」,後因當地的土壤特別適合種植榆樹和柳樹,故名榆林,是「九邊」之一。
明長城建築體系包括營堡、墩台、邊牆等,其中榆林段長城全長880公里。據史料記載:「憲宗成化二年三月命余子俊為副都御使巡撫延綏,九年遷徙延綏鎮治於榆林,成化十年閏六月子俊備築延綏邊牆,東起清水營,西迄花馬池,共三十六營堡。」榆林明長城沿線共設置有營堡36座、台墩1,128個、壕牆崖寨900多處。當年的營堡個個駐守重兵,36個營堡共駐兵57,000多人、馬騾33,000多匹、守將60多名。
城內遺蹟保存較好
此次發掘的清平堡遺址距離明長城僅10公里,是「三十六營堡」之一,始建於明成化年間,屬於中路分守參將統轄。根據勘測數據顯示,清平堡遺址平面大致呈南北向長方形,南北長約600米,東西長約300米,東、西、南各開一門共三門,北側和西北側城牆為弧狀且有折角。
據悉,清平堡建成後在嘉靖年間曾多次遭到攻擊,隆慶六年、萬曆六年先後對城址進行增高、加磚等補修工作。清嘉慶年間廢棄後被沙漠掩埋,之後城內再未有大規模人類生產、生活進行。因而城內遺蹟保存較好,建築格局、遺蹟等基本未受破壞,是內地罕有保存原貌的明代長城營堡,以及長城文化研究的重要實證材料。
2020年4月,當地村民在堡內中部取沙時暴露出泥塑造像、鎏金銅像、鐵香爐及磚瓦和陶、瓷殘片等遺物,隨即上報當地文物部門。2020年5月起,陝西省考古研究院對清平堡遺址進行調查測繪並對取土地點開展搶救性發掘工作。
真人大小造像栩栩如生
「我們在發掘中發現大批建築遺蹟,分屬兩個院落。其中南側院落規模較大,南北長約60米,東西長約25米,有保存完好的院牆、房屋、磚鋪地面等。」據陝西省考古研究院副研究員于春雷介紹,根據該院落內出土的一塊石碑碑文記載,此院落名為顯應宮,是一座城隍廟,嘉靖年間曾重修,後於萬曆年間由延綏副總兵杜松集資再次重修。顯應宮由院牆、照壁、門廳、戲台、東西側殿、大殿及寢宮等部分組成,布局規整、保存較好。
「尤為重要的是,除戲台外,我們在殿屋和寢宮內發現了30餘尊彩繪泥塑造像。此外還出土了較多的琉璃瓦、鴟吻等建築構件。」于春雷表示,這批造像接近真人大小,顏色鮮艷,造型栩栩如生,展現出了極高的藝術水平和塑形工藝,且造像數目較大,保存完好。根據造像外形判斷,目前揭露的數尊均為城隍、判官、夜叉小鬼等形象,與碑文記載相符。
此外,顯應宮內還出土了鎏金銅像、鐵質香爐等遺物,鐵質香爐有銘文,記載該香爐為嘉靖年間堡內軍官所捐贈,內容為祈求「保佑本堡人馬平安,胡虜遠遁」。而出土的小鬼造像也與傳統城隍廟常見的瘦骨嶙峋的形態不同,顯應宮內小鬼造像肌肉豐滿,孔武有力,是長城地區特有的文化表現。與此同時,顯應宮遺址周邊亦出土了較多的琉璃瓦、鴟吻等建築構件,大批青花瓷片、動物骨骼等生活遺物,以及數枚瓷雷等軍事防禦用武器。出土遺物根據形制和時代判斷基本為明晚期至清早期,與史料記載的清平堡使用時間相符,說明了顯應宮當時建築應該較為華麗,規格較高。
再現明代邊防守備場景
在本次考古發掘中,陝西考古工作者還對清平堡城垣內進行了初步鑽探,在城內發現有大量建築遺蹟,分布密集。其中在顯應宮東側發現有一處較大規模建築基址遺蹟,判斷可能為城內中心樓遺址,與碑文記載相符。「文獻記載,清平堡城有衙署、南北中心樓、屯倉等設施,還有關帝廟、馬王廟等眾多廟宇。此次通過考古勘探及發掘工作,進一步探明了清平堡城內街道布局和整體結構。」考古工作者表示,經過清理,已發現中心樓址的過洞及樓基南側,樓基東西長約12米,殘高約3米。樓基頂部建築破壞倒塌,該樓的發現,對於進一步了解清平堡具有重大作用。
「營堡建築格局清晰,出土文物豐富,生動再現了明代邊防守備、建築營造、文化與民族融合等歷史場景,其內涵亦較好地反映出明長城營堡的格局風貌及時代特徵。」 于春雷表示,清平堡的選址與廢棄,體現了該營堡濃厚的軍事色彩。同時,營堡還是蒙漢互市的場所,體現了當時蒙漢的交流與融合。「因此,清平堡作為明長城體系中的一處營堡遺址,其本身具有重要的文化與學術價值。此次發掘,不僅可以最大程度了解明代營堡的詳細格局與內部體系,對於其他營堡的研究、保護,也具有極重要的借鑒作用。」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