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芷淵 全國港澳研究會會員 港區全國青聯委員
特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在新一份施政報告提出,要建設可容納250萬人居住、相當於香港近三分之一人口的「北部都會區」,涉及面積約300平方公里,並於同日公布《北部都會區發展策略》報告書。
發展新界北部,固然符合社會發展需要,整體策略邏輯及規劃目標亦可取;但被問及發展細節及預算開支時,特首回應道:「我們談的是一個願景」。
筆者建議,當局以公共管理領域的「三圈理論」決策思維作戰略分析,透過融匯價值、支持和能力三個要素,構建三圈重疊戰略決策的「耐克區」,推進建設「北部都會區」,以提升政策的質量。
「三圈理論」的主要框架,由價值圈、能力圈和支持圈三個要素圈構建而成,並在三個要素圈之間尋求結構性平衡。
這個理論認為,任何成功的公共政策,首先都要具有公共價值;其次,政策的實施者要具備相應能力,予以規劃管理和服務;第三,政策要獲得持份者或民眾支持。「三圈」交集的重疊區域叫「耐克區」,只有達至「耐克區」時,政策才能得到有效執行。
「北部都會區」是有現實需要和「公共價值」的構想。隨着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及國家「十四五」規劃綱要出台,香港要更好地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完善同內地優勢互補、協同發展機制。《發展策略》建議將「北部都會區」建成宜居宜業宜遊、以創科為經濟引擎的都會區,並藉都會區的發展加強香港與深圳合作。這種「政府主導、社區營造」的思維及操作模式,正符合當前社會發展所需,且具有突破性及前瞻性,能優化香港的產業結構及促進新經濟發展,又有利於促進香港融入國家發展。
但確定「公共價值」只是第一步。真正建設規劃管理,還得考驗政策實施者的「能力」。目前,施政報告和《發展策略》對「北部都會區」發展細節和轉化產業動力等內容都着墨不足,只是列出一個方向框架。但「北部都會區」建設可能需時20年,顯然非一兩屆政府能完成。開拓土地後,如何整合都會規劃並推動培育不同產業發展?如何保障下屆甚至再下屆政府會沿着這個計劃軌跡持續推進發展?
林鄭月娥說,過去香港政治爭拗多,一些反對人士會作出激烈行為,但目前政治環境已改善,希望「北部都會區」發展過程可以壓縮。這就回到「三圈理論」的「支持圈」元素。
如此大的建設項目,必然牽涉龐大發展開支,但當局將如何善用資源,並獲得市民支持認同?香港很多已規劃的交通鐵路建設尚未完成,《發展策略》中列舉的重點行動方向,與「北部都會區」相關的交通配套建設,將如何及時落成?施政報告指出,「北部都會區」內職位將包括15萬個創科產業相關職位,但怎樣吸引當區居民留在原區就業,以達至當局設想的目標?就相關建設,當局接下來將有哪些解釋、推廣、宣傳、諮詢工作?很多問題仍有待解答。
《發展策略》已出台,但本屆政府換屆在即,要確保計劃按序執行,避免「雷聲大、雨點小」,當局必須有前瞻戰略思維,做好銜接規劃布局及周全考慮,真正達至公共管理的目標:解決問題,並為社會創造公共價值。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