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委託國家教育部派人赴清華看望 京港聯辦研討會連線致賀
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中國科學院院士、清華大學高等研究院名譽院長、香港中文大學博文講座教授楊振寧,昨日迎來99歲生日。受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委託,國家教育部負責人昨日到清華大學看望楊振寧,代表習近平贈送花籃,轉達習近平對他的生日祝福,祝願他健康長壽。在香港,中文大學昨起則舉辦一系列慶祝活動,除了於中大圖書館展覽廳舉行展覽,展出其手稿、獲獎獎章等珍貴物品和資料外,亦與清華大學、中國物理學會聯手舉辦「楊振寧先生學術思想研討會」,通過京港兩地連線,齊向楊振寧致敬並送上祝賀。●綜合香港文匯報記者 郭虹宇及新華社報道
據新華社報道,受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委託,國家教育部負責人昨日到清華大學看望楊振寧,代表習近平贈送花籃,轉達習近平對他的生日祝福,祝願他健康長壽。
新華社報道又指,楊振寧1922年9月22日出生於安徽合肥,上世紀四十年代赴美留學任教。1957年,因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稱不守恒原理與李政道一起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他提出的「楊-米爾斯規範場」論是二十世紀物理學最為重要的成就之一。2003年起,楊振寧回國定居並在清華大學任教,在培養和延攬人才、促進中外學術交流等方面作出重要貢獻。
中大辦展覽 展楊手稿證書
在香港,中文大學昨起舉辦展覽,展出楊振寧的畢業證書、親筆手稿等珍貴文件。
昨日,中文大學還與清華大學、中國物理學會合辦「楊振寧先生學術思想研討會」,本港及全球多位科學和教育界領導人、著名科學家和學者,分別在清華大學及中大校園出席活動,向楊振寧致敬及送上祝賀。
楊振寧感謝各界祝賀:「感謝清華大學、香港中文大學及中國物理學會,合辦慶祝我農曆一百歲的活動,並感謝眾多朋友出席。」
他在長約十分鐘的致辭中,亦分享他1971年首次回國訪問的故事,包括與物理學家鄧稼先的會面,並以鄧稼先贈與他的兩句話「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同途」為結尾,總結他在過去五十年做到了鄧稼先對他的期望。
邱勇讚楊為國家科教積極獻策
清華大學校長邱勇致辭指,楊振寧獲得諾貝爾獎時只有35歲,「他的獲獎向全世界表明,中國人在科學領域也能夠取得頂尖的偉大成就。」他讚揚楊振寧從1971年回國訪問到現在的50年裏,為中國基礎科學研究發展、中國科教政策制定積極建言獻策,為籌款資助中國學者訪美、推動中美文化交流做了大量工作。
中國物理學會理事長張杰院士表示,楊振寧與中國物理學會淵源甚深,即使在美國留學期間,他始終關心祖國物理學發展,積極組織和推動中美物理學會的交流,促使兩國發起基礎研究合作計劃。此外,在楊振寧的建議及主持下,由中、日、韓牽頭成立亞太物理學會,大大促進亞太地區物理學會的發展。「楊先生的勇氣、毅力和決心,是我們晚輩學人的楷模。」
香港中文大學校長段崇智表示,楊振寧在1982年出任香港中大物理系榮譽講座教授,1986年至今擔任特設的博文講座教授,1997年獲中大頒授榮譽理學博士學位,1999年慷慨捐贈其論文、手稿及諾貝爾獎章等珍貴物品和資料予中大,使得楊振寧學術資料館能順利成立。
段崇智:楊處世精神成典範
段崇智表示,楊振寧不僅在科研上取得非凡的成就,其為學處世的精神更成為世人的楷模和典範,能以「智、勇、雙、全」四個字概括。楊振寧天賦異稟卻從未自滿自負,孜孜不倦、鍥而不捨地探究物理的精美奧妙,此為「智」;科研路上奮勇向前、無畏無懼,勇於挑戰舊有概念、不斷突破、果敢發表看法,為科學家樹立榜樣,此為「勇」;雙重結合中國傳統文化與現代科學精神,創造輝煌成就,與香港中大「結合傳統與現代、融匯中國與西方」的使命不謀而合,此為「雙」;對知識傳遞的無私奉獻,讓世人看到浩瀚無垠的宇宙。取得舉世讚譽的楊振寧飲水思源,選擇歸根東籬,全心全意全情投入科學、報效祖國,為國家培育英才,展現山高海闊的赤子情懷,此為「全」。
香港中文大學並向楊振寧送上兩份賀禮,一幅寫有「物理相推識守恒,鐸旗斯振; 期頤孔樂因從善,壽考且寧」的潛名對聯,另有中大師生精心準備的心意卡,滿載楊教授在港中大的足跡和回憶,以感謝他對科學的貢獻及對一代又一代人才的培育。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