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高俊威)申訴專員公署就特區政府外聘傳譯服務完成主動調查,發現政府部門使用的傳譯員登記名單過時,在尋找具經驗外聘傳譯員時出現困難,建議由政制及內地事務局統籌建立外聘外語傳譯員中央資料庫,讓部門找尋合適人選。政制及內地事務局回應表示,會與相關政策局及部門協調,審慎研究申訴專員的建議。

申訴專員趙慧賢昨日公布調查結果時指出,以往不少執法部門就涉及法律範疇的傳譯服務,在外聘外語及其他中國方言(廣東話與普通話以外)的傳譯員時,均參考司法機構政務處用於司法用途的特約傳譯員名單。名單上有300多名傳譯員,涵蓋50多種外語及中國方言。

但她指,自2018年8月起,司法機構政務處以角色不恰當為由,停止向外提供及更新登記名單,令執法部門在安排傳譯服務時受阻,甚至需向其他部門求助。加上現時政府沒有整合可供聘用的外聘傳譯員資料,對傳譯員的要求亦無劃一標準,質素變得參差。

為改善情況,趙慧賢建議,政制及內地事務局擔當統籌角色,建立外聘外語傳譯員的中央資料庫,詳細列出傳譯員資料、經驗及專業範疇、可提供服務時段等,讓各部門可迅速揀選及聘用合適的傳譯員。該局亦應為傳譯員制訂統一的保密要求及專業操守指引,以鞏固不同種族及語言人士使用政府外聘傳譯服務時的信心。

政制及內地事務局表示,申訴專員提出的觀察和建議,主要涉及執法部門外聘法律範疇的專業外語傳譯服務。現時由民政事務總署委託香港基督教服務處營辦的融匯─少數族裔人士支援服務中心,可提供英語及另外8種常用語言如印尼語、印度語、尼泊爾語等的一般傳譯服務,已能滿足大部分部門需求。該局會與相關政策局及部門協調,審慎研究建立中央資料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