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戎40年戰功赫赫 解放後拓國防科技
在湖南省湘鄉市龍洞鎮泉湖村開國大將陳賡的故居裏,有一副對聯:德循羊祜,源紹吉安。陳賡大將之女、解放軍總醫院麻醉手術中心原主任醫師陳知進說,這是陳家家訓,出自曾祖父、清末湘軍武將陳翼瓊之手,意為品德要學習西晉名將羊祜,博學能文、清廉正直,同時不要忘記祖上源起江西吉安。
她說,正是嚴謹自律的家風,讓父親始終牢記初心和民族大義。「我們傳承父輩的精神,是告訴後人,他們選擇革命是經歷過血與火的戰鬥、生與死的考驗,才堅定地選擇了中國共產黨。」
●香港文匯報記者 趙一存、凱雷 北京報道
近40年軍人生涯中,陳賡轉戰大半個中國,歷經北伐、南昌起義、長征、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多次憑着超人的機智和勇敢化險為夷。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他被授予大將軍銜。後人評價他稱,無論在硝煙瀰漫的炮火中,還是在情報保衛工作的隱蔽戰線,抑或是解放後國防科技的開拓,陳賡都是英勇無畏又功勳顯赫的英雄。
陳賡的祖父陳翼瓊是湘軍猛將,與晚清著名湘軍領袖曾國藩是老鄉。祖父12歲便投奔湘軍,從一個伙夫當起,轉戰數省,驍勇善戰,最後積功官拜花翎副將,御封「武顯將軍」。如今,陳家大堂上懸掛着「陳」字大旗、80斤重的大刀,以及曾國藩和曾國荃兄弟的親筆題字。
不過,祖父陳翼瓊卻不准兒子從軍及做官。陳賡的父親雖然謹遵父命,身處鄉里,不求功名,卻也心懷天下,從康梁變法、辛亥革命到湖南農運,他無不同情支持。陳賡的母親則做過農會主席,樂於助人,亦擁有不凡的家國情懷。因此,他的四子一女都是軍人,下一代亦有人從軍。
承父志效命沙場 被周恩來稱「福將」
陳賡原名庶康,字傳瑾。幼年的庶康對祖父傳授的「幼從戎為官致富,善戰聞於當時」印象頗為深刻,故13歲投奔湘軍時,他改名為「賡」。陳知進表示,賡的本意即繼續、連續,「父親希望繼續傳承祖父的事業,決心效命沙場、建功立業。」
黃埔軍校時期,陳賡曾與軍閥作戰,千鈞一髮之際,將絕望中欲自盡的蔣介石救出鬼門關;上海特科時期,他則協助周恩來保衛黨中央機關,剷除叛徒,營救同志。上世紀30年代初期,陳賡不幸落入敵手,蔣介石親自勸降,他在嬉笑嘲諷之間,置蔣介石於尷尬之境,最後脫出敵營;紅軍長征時期,他將在草地上命懸一線的周恩來救出病魔之手,被周恩來稱之為「福將」;抗美援朝時期,陳賡任志願軍副司令員,力主坑道鬥爭,為最終勝利打下堅實基礎。
家族數代從戎 講黨性講義氣
「從小耳濡目染,我們接觸的都是軍人。」陳知進說,數代人的從戎影響,養成了陳家獨特的家風,「我們家傳的軍人性格,都是性情中人,既講黨性原則,又講義氣,這是我們家的傳統。」
那是在1948年,作為解放戰爭三大戰役之一的淮海戰役,是解放軍犧牲最重,殲敵數量最多,政治影響最大、戰爭樣式最複雜的戰役。在淮海戰役第二階段圍殲黃維兵團時,陳賡與黃維是對手,二人也是黃埔軍校的同期同學。陳賡了解黃維,也相信自己能夠打敗他。彼時,陳賡統一指揮第四縱隊、第九縱隊和第十一縱隊,相當於一個團的兵力。不過,在面對裝備精良的黃維兵團時,他仍不敢掉以輕心。
後人評其為上甘嶺戰役幕後功臣
11月27日,第一次攻擊受挫,陳賡果斷下令停止第二次攻擊。「我方衝鋒的地點距離敵人的前沿陣地太遠,中間有一段開闊的地形,這樣衝下去只會造成更大的傷亡,父親不能拿將士們的生命做賭注,」陳知進說。於是,陳賡下令開展迫近作業,挖交通溝,縮短攻擊距離,減少部隊傷亡,他甚至要求交通溝要挖到距離敵人前沿陣地40餘米的位置。但是,這需要時間,而按照野戰軍司令部的要求,陳賡的隊伍必須在29日發起總攻,那麼只有一天一夜的準備時間,根本來不及。
在這種情況下,陳賡不顧可能會受軍法處置的後果,堅決要改變野司命令,延長總攻時間。幾番爭取,仍堅持己見,最終野司同意了他的意見,黃維兵團被順利打敗。事實上,陳賡的堅持也為後來的上甘嶺一戰奠定了軍事基礎。故此後人評價認為,上甘嶺戰役鮮為人知的幕後功臣,其實是當時已離開朝鮮回國的陳賡。
陳知進說:「父親的身上有一種拚命精神,心底無私,睿智機敏,極具戰略眼光。戰爭時期,他為保家衛國、解放勞苦大眾與敵人拚命;建國以後和平時期,又為了新中國的國防科技、百姓的平安和自己拚命。」
「父親對我們最大的影響,就是教會我們樂觀熱情、俠肝義膽,踏實做人、勤懇工作,不為高官厚祿所惑,甘當人民公僕。」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