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前,收到一段來自台灣體育主播傅達仁在瑞士安樂死的紀錄片,我觀後想起了《道德經》,《道德經》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最大的特色是「自然」,這個「自然」並非我們今天所說的「大自然」,大自然是指人類世界之外的非人為的生命與物質世界,而「自然」是指自己如此。

「道法自然」是說,道取法的是自己如此的狀態。道自本自根,自己就是自己的根源,不需要取法任何東西。道也沒有什麼可取法的對象,因為萬物都在道裏面。

明代袁了凡所著《了凡四訓》的根本,就是棲霞寺的雲谷禪師告誡他的話:「命由己立,福自己求。」

這個「己立」,並非由自己亂來,而是有一個天命在,這個天命就是「善」。「己立」所立的根基,就是德,就是善。

老子說:「天道無親,常與善人。」

中國人常說吉人自有天相,你能夠秉持天道,積德行善,當然天會眷顧你。命運波瀾不定,世界變化萬端,內心強大,是治癒一切的良藥。

宋代大文豪蘇東坡被貶黃州三年後,跟農人去買田。路上遇到下雨。片刻之後,雲收雨歇,陽光灑在臉上,蘇東坡若有所悟,寫下了千古名篇《定風波》:「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外界再多的風雨,也不能影響我內心的豁達。縱然我現在成了一個農夫,竹杖芒鞋,我也依然走得瀟灑從容。

蘇東坡被貶黃州,他花了很長時間才讓自己慢慢平靜下來,接受農夫的身份。歷經波瀾,蘇東坡內心慢慢強大,雖然遠離官場,但日子卻無比愜意。他一生中最負盛名的作品都在黃州誕生,上天沒有辜負他,他也沒有辜負自己。

真的健康不是糾結於吃什麼或者怎麼鍛煉,而是人與自然相統一。養生,不是簡單地遵循某些條條框框,而是應該真正地感受自己。

中醫認為一切病先是神病,然後是氣病,再到血病,最後才到形病。簡單來說,疾病先從精神、信息的層面開始出問題;第二個階段,氣的運行規律發生紊亂;第三個階段,才是有形的疾病層面。

生病了,其實就是給老天踢出去了。所以,病在古代叫做「失常」,病因叫「失節」,或者「失勢」。健康就是「常」,是人與自然、社會處在相對和諧的關係中。健康就是「平常」,還有「中和」。

現在有一個很大的誤區:有病就要根治,不停地治,一直治下去。因此,病人甚至整個家庭會忘記正常的生活,什麼都沒有,只剩下緊張、焦慮地跟病魔作鬥爭。這是失常!

一個人要康復,必須進入真實有序的正常生活中,與萬物共浮沉、互交感的狀態裏,才能把病慢慢治好。關於養生和調理,真正重要的是,盡可能地去找讓自己安心和舒服的狀態。●香港註冊中醫師 楊沃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