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閩鄉致富出奇招App 可看定製茶

2021-03-16 00:00:00 內地

每年投10萬元研茶 下黨鄉茶園創出品牌

位於福建省寧德市壽寧縣的下黨鄉,藏在大山深處,曾是閩省唯一一個無公路、無自來水、無電燈照明、無財政收入、無政府辦公場所的「五無」特困鄉。習近平總書記在寧德工作期間,曾三進下黨鄉調研指導扶貧工作,乘坐大巴3個小時後,還需翻山越嶺步行2個多小時才能抵達。而今,下黨鄉人均年收入從30年前不到200元(人民幣,下同)增長到去年(2019年)近1.5萬元,翻了近75倍。下黨鄉還走出了一條「定製可視化茶園」的新路,成為國務院扶貧辦精選推廣的典型案例之一。●香港文匯報記者 何德花 福建報道

茂林修竹、溪水潺潺、百年廊橋,大山深處的下黨鄉下黨村宛若世外桃源。王菊弟是下黨夢之鄉茶廠的副總經理,他20多年前是一名茶葉小商販。他指着遠處一片竹林下的茶園說:「那邊是香港富麗集團定製的茶園,去年還有一批台灣客人來下黨遊玩,說我們這裏生態很好,好山好水出好茶。」

茶園整合 形成系統

下黨鄉副鄉長林志坤介紹,「從2014年開始,下黨鄉便開啟了中國第一個可視化扶貧定製茶園『下鄉的味道』項目,整合原先一家一戶的零散茶園,推出600畝扶貧定製茶園。」

所謂定製茶園,即是以每畝茶園年租金2萬元的形式,面向全國招募愛心茶園主。茶園主每年每畝可獲得100斤生態茶葉回報。「茶園主獲得的100斤生態茶葉,茶企(根據各個茶園主的要求)通過加工、包裝成定製茶。通過這樣的可視化系統和可追溯系統,茶葉生產的每個環節都可追溯,讓消費者真正喝上放心茶。」 王菊弟說。

同時,下黨鄉在定製茶園裏開發安裝了各種攝像頭的可視化系統和農產品可追溯系統,茶園主借助互聯網技術,通過手機App可隨時遠程查看茶園種植管理情況。

在福建茶科所技術力量加持下,下黨村每年投入10多萬元,對茶園土壤進行改良和微生物防抗蟲,從源頭上提高茶青的品質和產量。

同時,利用「互聯網+物聯網」,打破茶葉傳統的實物買賣形式,實現「茶園」到「茶杯」的零距離,既節約流通成本,還能讓在城裏的消費者分享山裏的種茶樂趣。

在下黨鄉,通過定製茶園項目,茶農每年每畝茶園可增收4,000元左右,村「兩委」以茶葉加工包裝費、管理費等形式可增加村財政10萬元以上。

遊子回鄉 創業助農

「2014年之前,我們這(裏)沒有茶廠,靠賣茶青(從茶園剛採摘下來的葉子)。我收購茶青要靠天吃飯。路不好,遇到雨天路滑山體滑坡,茶葉就運不出去,只能眼睜睜看着悶着的茶葉燒壞了,沒人要。」說起往年打拚的艱辛,王菊弟幾度哽咽。「到下午三點鐘以後,外面來收茶的商販走了,茶葉就沒人要了。比如外面賣七八塊(每斤),可到我們這裏只能賣兩三塊 。」王明秀說。

王明秀現在是壽寧縣民宿茶葉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負責人。在下黨鄉下黨村出生長大的他,20多年前就開始在外打拚。「來一次怕一次,路太不好走,全部窪窪坑坑的。」2013年,王明秀再次回到下黨鄉時,家鄉的變化讓他萌生了回鄉創業助農的想法。「在下黨,最多的就是茶葉,但是全鄉沒有一家規模茶廠。」王明秀把創業項目定在茶葉上,萌生了打造茶葉品牌的想法。

施有機肥 智能管理

在相關政府部門支持下,王明秀和王榮等人成立了茶葉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

2015年,下黨村引入農業綜合開發公司,通過「公司+合作社+農戶」的模式,開創了全國第一個扶貧定製茶園。在可視化定製茶園裏,香港文匯報記者看到不僅有監控設備,還有殺蟲燈。茶園不使用農藥,而是施有機肥、有機液。

在下黨村扶貧定製茶園模式的成功示範下,下黨鄉整合10個村的合作社,組建了滴水緣農業專業合作社聯合社,實現茶產業統一生產、管理、監督、採購和加工銷售。林志坤介紹,現在打造的是定製茶園的2.0版本,從技術層面進行革新。2020年初,下黨鄉開通了5G基站,成為福建省第一個開通電信5G鄉村基站的鄉鎮。林志坤說,準備在全鄉建設智慧茶園,採用綠色防控、無人機統防統治這些措施,並採取電商直播帶貨助農銷售。

讀文匯報PDF版面
評論(0

0 / 255

顯示更多...
相關推薦
評論成功,請等待管理員審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