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文匯報記者 朱燁 北京報道)中美經貿高層會談10日至11日一連兩日在瑞士日內瓦舉行。當地時間10日上午,中美經貿高層會談在瑞士日內瓦開始舉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何立峰作為中美經貿中方牽頭人,當天與美方牽頭人、美國財長貝森特舉行會談。外電稱,當天會談長約8小時。11日CGTN(中國國際電視台)發布消息證實,中美經貿高層會談11日在日內瓦繼續進行。外交部部長助理苗得雨11日在北京重申,中方始終堅決反對美方濫施所謂的「對等關稅」,將堅決維護自身發展利益,捍衛國際公平正義及經貿秩序。
此次中美會談在周末一連兩日舉行,受到全球各方關注。目前美國面臨經濟等多方面壓力,希望和中國進行會談。中方在充分考慮全球期待、中方利益、美國業界和消費者呼籲的基礎上,決定同意與美方進行接觸。由此,在全球矚目之下,中美經貿高層會談正式開啟。
美方稱會談具實質進展
美國商務部長盧特尼克在11日播出的美媒訪問中表示,美方對與中國的貿易談判感樂觀。另據法新社最新消息,美國財長貝森特表示,中美經貿高層會談具實質進展。
商務部研究院學位委員會委員、研究員白明對香港文匯報記者表示,從表面看,此次中美經貿高層會談聚焦的是關稅,但藏在背後的底層邏輯、根本問題是美國要壓制中國的發展。「中國要實現共贏,美國的思路卻是極限施壓,不願意與中國共同分享發展紅利,從而保證其單極優勢。」
白明強調,中方的立場很明確,就是相互尊重、平等互利,不能「說一套做一套」。希望將之前無理加徵的關稅都退回原點,在尊重自由貿易規則的基礎上,按照WTO規則去處理國與國之間的經貿關係和雙方分歧,而不是一味施壓,妄圖用單邊主義替代多邊主義。
因此,白明判斷,此次會談必然涉及到關稅這一重頭戲,但同時也將伴隨着其他條件的拋出。比如中方會要求美方解除對中國高技術產業的打壓,停止對中國企業的無理制裁,放棄對中國科技發展「卡脖子」的做法等。反觀美國,其也一定受到了前段時間中方反制帶來的壓力,尤其是中方對稀土等原材料出口美國的限制以及「對等關稅」之下的消費品價格飛漲等,給美國的國內產業鏈和廣大老百姓的正常生活,帶來明顯影響。所以,在此次會談中,料美國也會就此相關內容提起洽談。
中拉論壇部長會議13日在北京舉行。白明說,美國頻頻在中美經貿關係中「使絆」的同時,中國和很多發展中國家的經貿關係越走越好,這在很大程度上有助於克服美國製造的障礙,讓中國在維護全球貿易體制上,尤其是應對美方挑戰時,能夠更主動、更自信、更有底氣。
中泰國際首席經濟學家李迅雷認為,因為目前美國對中國在經貿領域的打壓是全方位的,除了取消所謂「對等關稅」之外,至少還有兩個方面需要納入到談判範圍中,一是2月21日特朗普發布的《美國優先投資政策》的總統備忘錄,該備忘錄中含有大量的遏華政策或法律;二是4月18日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頒布關於對中國海事物流及造船業301調查的歧視性決定。
中國要加速經濟轉型
不過,李迅雷對中美會談或談判近期達成成果的預期並不樂觀。早在2018年的時候,美國人就經常把decoupling(脫鈎)掛着嘴邊,這對於一個在歷史上經歷過帝國主義列強欺凌的國家而言,是極具危機感的。為此,中國多年前就在宏觀政策上提出了糧食安全、能源安全、科技安全、金融安全等系統性安全觀,並提出了一系列強國戰略目標,努力在卡脖子領域加大投入力度,如中國芯片行業的崛起就是一例。中國為防範「脫鈎」帶來了的風險已經做了7年準備。
「這輪中美關稅戰可能只是中美之爭的起始點,今後美方還會在多個領域、多個層面向中國施壓,中方也必將給予有力反擊。從歷史的高度看,處在這個起始點上討論談得成或談不成,真的無關緊要。關鍵是國內經濟要加速轉型步伐,在穩就業和促消費方面要有緊迫感和真金白銀的投入。」李迅雷說。
【新聞鏈接】美與多國關稅談判進展緩慢
(香港文匯報整理)美國在關稅的國別談判上指定了5個優先協商對象國,分別是韓國、日本、英國、澳洲、印度。這5個國家並非美國的主要貿易逆差來源國,而是其精心挑選出來、被視作可率先取得突破的談判對象,但到目前為止談判進展緩慢。
日本、韓國率先在4月先後展開與美國的正式貿易磋商,但分別因美方要價過高和韓國大選而進展緩慢。迄今為止,日美已經啟動了兩輪關稅談判,第三輪預計將在5月中旬展開,但進展相對較慢。5月9日,美國商務部長盧特尼克表示,與韓國和日本的貿易協議可能需要更長的時間才能完成。
4月24日,韓國政府通過「韓美2+2通商協議」正式與美國進行關稅協商,成為繼日本之後,5個優先協商對象國中第二個坐在談判桌前的國家。據韓國媒體報道,雙方談判的重點包括:韓國對美貿易順差,造船、能源等產業合作,限制牛肉、大米進口等非關稅措施。但在前總統尹錫悅被韓國憲法法院正式罷免後,韓國政壇目前依然處於重構階段,6月3日是大選投票日,因此短期美韓磋商預計也將相對較慢。
美英「面子協議」未簽文件
「軟柿子」捏不動,美方轉而選擇聯合核心盟友英國,於5月8日率先達成了「面子工程」協議,以展示其談判進展順利,但並未簽署實體文件。澳洲剛剛結束大選,經貿談判進展也相對較慢。外界預期美印由於在地緣政治和經貿問題上存在利益交換的空間,可能成為繼英國後下一個與美方達成協議或者是框架性協議的國家。
玉淵潭天|中國主導稀土供應鏈 智庫料美無力補缺口
據最新消息,中國1月至4月稀土出口18,962.3噸。自從中國實施中重稀土出口管制以來,稀土價格翻了三倍。美國研究機構也發出擔憂,美國將無力填補稀土缺口,畢竟當下超九成的稀土都要由中國進行冶煉加工,而美國重建稀土供應鏈至少要10年。

根據國際能源署(IEA)的估算,中國約佔全球稀土產量的61%,而在稀土提煉上,則佔了約92%。這意味着,中國目前主導着稀土的供應鏈。
作為對美濫施關稅的反制措施,中國頒布出口管制政策,限制7種稀土礦物的出口,其中大多屬於「重稀土」。美國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CSIS)指出,包括F-35戰機、「戰斧」巡航導彈,以及「捕食者」無人機的國防技術,都離不開這些礦物。重稀土的產量比「輕稀土」更加稀少,提煉的過程也更加困難,因此更加具有價值。這讓美國特別容易受到打擊,因為目前除了中國之外,目前尚未有任何地方擁有製造重稀土的能力。
另外,為避免戰略礦產非法外流、促進合規貿易,9日,國家出口管制工作協調機制辦公室組織商務部、公安部等多部門在深圳召開打擊戰略礦產走私出口專項行動現場會,部署各項具體工作。
人民日報:和中國「脫鈎斷鏈」無異「癡人說夢」
香港文匯報訊 中美經貿高層會談一連兩日在瑞士日內瓦舉行之際,人民日報客戶端11日發文表示,和中國「脫鈎斷鏈」?在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中國已成全球產業鏈供應鏈「關鍵一環」的今天,美方一些政客的這一荒謬言論,無異於「癡人說夢」。
中國製造業規模連15年冠全球
文章首先提到,「說他們『癡人說夢』,是因為中國製造實力雄厚。」文章引述近期多場展會數據,漢諾威工業博覽會,約1,000家中國企業參展,數量僅次於東道主德國。阿聯酋迪拜電纜公司工作人員說,「中國供應商不僅為我們提供高質量的原材料,而且技術過硬,非常值得信賴。」
第137屆廣交會,聚集3萬家出口企業、20萬名全球採購商。「從圖紙到音響樣品,中國工廠72小時內就能響應。產品從工廠裝貨到擺上貨架,頂多1個月。」對中國製造的能力,美國商人菲利普·理查德森讚不絕口。
無論紡織、傢具、家電等日常所需,還是高鐵、船舶、大飛機等國之重器,中國製造都「手拿把攥」。作為全世界唯一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中全部工業門類的國家,中國連續15年製造業總體規模位居全球第一,連續8年保持全球貨物貿易第一大國。中國製造已經成為許許多多國家人民生產生活的「必需品」,離不開,斷不掉。
中美深深嵌入全球產供鏈
文章隨後又提到,說他們「癡人說夢」是因為中國創新動能強勁。中國的創新成果並非在陽光和煦的溫室中,而是在外部施加的無理打壓中頑強成長起來的。以華為為例,前些年遭遇了「禁售」風波,如今呢?聯合國內上萬家生態夥伴,投入數十萬人,研發出全球第三個移動操作系統——原生鴻蒙系統,從操作內核、編程語言、集成開發環境、AI框架和大模型等均實現全棧自研。
哪裏有封鎖,哪裏就有突圍;哪裏有打壓,哪裏就有創新。美方實施技術遏制和限制政策只會「竹籃打水一場空」,反而會激發起中國產業界更高的創新熱情。
文章最後提到,中美兩國已經深深嵌入全球產業鏈和供應鏈。交易遇阻、成本上升、供應鏈中斷……一系列問題不僅會破壞中美之間的產業鏈合作,還會對全球產業鏈穩定造成衝擊。事實一再證明並將繼續證明:搬起「脫鈎斷鏈」石頭,絕無可能阻擋中國製造創新奮進的腳步,只會成為中國發展進步的墊腳石。

相關閱讀:
中美經貿中方牽頭人、國務院副總理何立峰出席新聞發布會表示 中美達成重要共識 會談取得實質性進展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