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醫衞界候選人多招助港醫療升呢

2025-11-18 04:56:43 香港
●立法會醫衞界論壇昨日舉行,兩名候選人登場,分別是林哲玄(左)和梁禮賢(右)。 香港文匯報記者郭木又 攝

倡從小培養中醫養生理念 盼善用新科技加強培訓

2025立法會選舉功能界別醫療衞生界選舉論壇昨日舉行,兩位候選人包括DE1號林哲玄、DE2號梁禮賢在論壇中闡述各自政綱,展現出醫學方面的專業素養以及對民生福祉的關切。他們圍繞發展智慧醫療、生物醫藥、基層醫療、中西醫協作等提出一籃子方案,希望助力香港加強優質醫療服務。林哲玄主張推動中西醫協作,提出應該從小培養中醫的養生理念,學習中醫知識及背後的中華文化。梁禮賢認為應善用人工智能(AI)及創新科技,並加強對醫護人員的培訓,協助適應並善用新科技。 ●香港文匯報記者 李千尋

生物醫藥是香港重點發展領域,對如何推動生物醫藥創新發展,林哲玄指出,建設國際創新科技中心是香港「八大中心」之一,香港現時擁有兩間醫學院與多間大學及醫療衞生學府,加上北部都會區的發展潛力,具備良好創科基礎。他認為,香港應加強自主研發,並與內地合作,特別是利用大灣區龐大人口基數提升科研數據的代表性與應用價值。

「單看香港病人數量不算多,但整個大灣區的人口比一些中小型國家人口還多,而且來自五湖四海,意味着研究數據有機會輻射至全國甚至全亞洲。」林哲玄指出,香港具備普通法制度、簡單稅制及國際化科研環境,已吸引多間國際製藥企業進駐,未來應持續透過政策支持、人才培育及大學合作,加快推動醫療創科融合發展。

林哲玄:推動社區就醫居家安老

談到基層醫療的跨專業協作,林哲玄強調,發展社區醫療網絡,讓市民能夠在社區就醫、居家安老,是基層醫療的重點。他建議建立涵蓋家庭醫生、藥劑師及地區康健中心的社區醫療網絡,照顧慢性病患者。

他亦主張推動中西醫協作,「不能再沿用凡事都找西醫的思維,應該從小培養中醫的養生理念,學習中醫知識及背後的中華文化。」他並提出建立完善監管及轉介系統,確保病人順利轉診。

對於如何實現居家安老,林哲玄希望與房屋局合作,於每個屋苑設立大型長者日間中心,並延長開放時間,方便家屬上下班期間接送長者。他建議,中心應提供飲食、傷口護理、藥物發放及物理治療等服務,並可引入長者社區照顧服務券資助,鼓勵市民使用此類設施。

他亦認為,可吸納當區居民及年輕人參與中心工作與義工服務,「代際融合會產生更好的互動效果」。

此外,居家安老不局限於香港,若長者選擇返回內地生活,亦應提供長者醫療券、長者生活津貼等相應支援,他亦建議為長者保留公屋半年。

對政府如何善用人工智能及創新科技提升醫療服務水平,梁禮賢指出,人工智能和新醫療科技在預防、診斷及治療疾病方面對業界很有幫助,尤其是能讓篩查工作更早開展,實現早期預防,並減輕公營醫療系統壓力,提升診斷速度及準確性。

梁禮賢倡基層普及醫健通等平台

他呼籲政府加大資源投入,同時針對部分擔心職位受影響或不熟悉新技術的醫護人員,應加強溝通與培訓,協助他們適應並善用新科技。梁禮賢補充,現時高端技術主要集中於大型醫院,基層醫療機構因資源有限難以應用,建議政府提供更多支援,推動醫健通等平台在基層普及。

他亦建議關注人工智能在醫療應用中的倫理與法律問題,確保相關技術在私人及其他場景中得到妥善監管。

至於如何完善公私營醫療雙軌制度,梁禮賢指出,香港醫療體系缺乏中間選項,主要依賴自願醫保及公私營協作計劃作為銜接渠道。他認為,政府應進一步推廣公私營協作模式,例如將部分病人轉介至私營機構接受治療,並提供資助,既可紓緩公營醫療壓力,亦可縮短輪候時間。

他舉例指,現時物理治療輪候時間長達九個月,透過擴展公私營協作可望改善情況。他又建議優化自願醫保計劃,擴大保障範圍及資源投入,釋放私營醫療潛力。

在提升醫療服務文化方面,梁禮賢表示,香港醫護人員一向秉持「以人為本」理念,但由於制度限制、期望落差或工作壓力,「病人在接受服務或治療時,會將一部分不開心轉嫁到前線醫護人員身上。」他認為,重建雙方信任是關鍵,例如讓病人理解輪候安排與服務流程,減少期望與現實之間的落差。

他指出,醫管局雖已嘗試縮短輪候時間,但仍未能滿足部分病人期望,未來應進一步提升透明度及溝通質素。他又強調教育與溝通的重要性,「要讓病人知道,其實我們所有人都在努力,都在用心服務,每一步都是為了病人。」

讀文匯報PDF版面
評論(0

0 / 255

顯示更多...
相關推薦
評論成功,請等待管理員審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