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曾業俊)德勤估計特區政府在收入增加之下,本財年有望錄約156億元盈餘,明年3月底止財政儲備將增至近6,700億元。對於較政府的預計提早3年滅赤,香港浸會大學會計、經濟及金融學系副教授麥萃才昨日向香港文匯報表示,提早滅赤可讓政府無需再大幅「節衣縮食」,亦無迫切需要再大幅削減民生開支。但他指出,目前盈餘主要來自資產市場改善,反映政府財政仍受周期性因素影響,故認為應趁機重新檢討及調整本港稅階,規劃長遠收入來源。
政府開源節流措施見效
政府早前透過推出為期3年的「強化版」財政整合計劃,從2025/26年度起連續3年削減經常開支2%,以應付連續3年的財政赤字,並已在本財年開始實施多項削減措施。麥萃才相信,已公布的削減措施將會繼續推行。雖然提早滅赤是好兆頭,預料來年本港經濟勢頭樂觀。不過,他強調,百幾億元的財政盈餘不算充裕,去年本港生產總值(GDP)達4,073億美元(約3.2萬億港元),156億元的盈餘僅佔GDP約0.5%,可見本財年盈餘並不寬鬆。
他指出,特區政府過去6個財政年度,除2021/22年度外,由2019/20至2024/25年度幾乎每年都錄赤字,財政儲備已大幅縮減,故此政府要繼續審慎理財,秉持「應使則使,應慳則慳」的理財原則,先令整體財政儲備回復至健康水平,以保留充足資源應對未來突如其來的挑戰。
資產市場表現有周期性
德勤指出,政府本財年收入大增,主要受惠港股造好,以致印花稅收入大幅增長,建議應將雙重上市公司股票印花稅減半以進一步帶旺港股。麥萃才認為,目前盈餘主要來自資產市場改善,反映政府財政仍受周期性因素影響,包括股票及樓市的資產價格周期性調整。雖然今年港股成交量比去年多一倍,但印花稅要維持現時水平,才能令政府財政由虧轉盈;若魯莽減稅,分分鐘得不償失。政府在進行任何稅項調整前都應審慎計算,要考慮如何填補因減稅而帶來的財政缺失。
盈餘宜投放於必需項目
他續指,雖然本港最壞時間已過,現時資產市場見底反彈,但「花無百日紅」,政府應趁機思考如何令整體財政結構更穩健。現階段只有百多億元盈餘,因此應將資源投放於必需項目,包括繼續支持推動本港經濟增長的新項目,有利將來經濟做大做強;同時要照顧貧困人口,可考慮將少部分盈餘用於增加社會資源以改善民生。

0 / 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