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偉棠 寰宇天瀜投資管理行政總裁、香港都會大學客席講師、註冊會計師、特許金融分析師
美國總統特朗普近期提出50年按揭計劃,聲稱可令每月供款下降20%至30%(2,800美元至3,000美元),助千禧與Z世代突破高樓價、帶動建築業,重燃「美國夢」。方案需國會修訂2008法案30年上限,因此須經立法與風險評估。市場對此反應分歧,業界普遍憂監管不足埋隱患。
資料顯示,美國住宅按揭市場長期以30年固定利率貸款為主流,佔整體交易九成以上,起源於1930年代羅斯福新政,由房利美(Fannie Mae)率先推出,讓戰後中產階層透過分期付款逐步累積資產,實現世代置業夢想。全美房地產經紀人協會(NAR) 2025年數據顯示,30年利率6.22%,中位房價55萬美元月供約3,300美元,首次購屋者年齡推遲至40歲,遠高於2021年的33歲,創歷史新高;主因房價自2020年起累漲逾50%,負擔比達45%,超30%門檻,壓抑年輕人成家意願。
買樓門檻降低但泡沫風險加劇
50年按揭推行後,將釋放數百萬潛在買家,特別利好中低收入家庭。FHFA模擬顯示,月供減80-300美元,年輕家庭收入增5%-8%,迅速點燃購屋需求,釋放消費潛力。目前首次購屋者僅佔21%,為1981年後最低,計劃可拉升至30%以上,刺激建築商訂單,帶動木材、鋼鐵、傢具等供應鏈,就業率預期上升1.2%,而GDP亦會短期增加1.1%。但國家供應缺口達470萬套,年建屋僅140萬戶,若需求過熱,房價或漲10%-15%,重演2021-2022年泡沫並引至短期通脹;聯儲局若升息至6.5%,低月供優勢盡失。經濟學家認為,此舉僅短期止痛,無解土地與勞工問題瓶頸,恐加深世代差距,弱勢族群仍難上車。
MBS勢擴張 或構成流動性隱憂
50年按揭將直接擴張抵押貸款證券化(MBS)市場規模,該市場目前總值已超過11.3萬億美元。若50年貸款最終佔比達10%,整體現金流期限將延長近70%,形同創造出超長期債券新品類,自然吸引養老基金、保險公司及主權財富基金等長期機構投資者大舉配置,導致收益率曲線前端壓低、後端抬升,徹底改變固定收益市場的配置策略。但目前完全缺乏成熟的50年MBS次級交易市場,流動性極低,一旦利率波動1個百分點,即可能造成5%-7%的價格損失,保守型基金為避險很可能轉向黃金或短期國債。監管機構必須盡快制定全新資本計提規則,以防2008年次貸危機重蹈覆轍,系統性風險不容小覷,投資者亦需重新評估久期風險並加強壓力測試。
業主壽命與按揭年期大錯配
美國平均壽命僅79.25歲,30歲購屋者簽50年按揭恐至80歲仍背債;一般職業生涯大約40-50年,退休後尾款難靠社安金支撐,但利息總額仍佔多達70%-80%。銀行平均儲蓄率僅4.5%,這迫使退休違約風險大增,銀行審核將會趨嚴。逆按揭(Reverse Mortgage)市場亦面臨雙重衝擊:長債導致房屋淨值累積緩慢,老人提取現金比例下降,需求可能萎縮20%;恐徹底打亂老年財務規劃,監管當局必須及時介入防範濫用與道德風險,否則晚景將更添堪憂。
此長債方案表面紓困,實則拖長債務枷鎖,逼年輕世代以一生換取一屋。退休斷炊、違約潮湧、老年淨值歸零,終將「美國夢」扭曲為跨代貧窮陷阱。
題為編者所擬。本版文章,為作者之個人意見,不代表本報立場。

0 / 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