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青北京——京港繪畫交流展」開幕儀式昨日(17日)在香港中環集古齋二樓展覽廳舉行,本次展覽邀來北京美術家協會主席范迪安等7位藝術家精選30幅丹青佳作聯袂展出,藝術家們以個性化的視覺語言、獨特的筆墨和色彩,重塑兩座城市的精神圖景——鋼鐵交織的京密高速、中正氣象的京城之脊、寧靜詩意的北海公園、溫柔朦朧的香江港口……一幅幅畫作不僅捕捉城市的脈動,更凝結文化記憶與情感共鳴。 ●文、攝:香港文匯報記者 丁寧
本次展覽由北京美術家協會、香港書畫文玩協會聯合主辦,香港美術家協會、集古齋、中華教育文化交流基金、美術家雜誌共同協辦,以此作為兩地藝術生態深度交融的見證,開啟京港兩城之間全新的文化對話,既展現了中華美學的多元風貌,更印證了「一國兩制」下京港文化交流的豐碩成果。中國美術家協會主席、北京市文聯副主席、北京美術家協會主席范迪安,北京美術家協會副主席、中國畫藝委會主任黃華三,香港文聯常務副會長、香港美協主席林天行,香港藝術發展局視覺藝術組主席、香港美協常務副主席趙之境,香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前院長、香港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基金會主席沈雪明,香港書畫文玩協會副會長、白雲堂藝術研究會會長、黃君璧文化藝術協會會長黃湘詅以及聯合出版集團董事長傅偉中出席並擔任主禮嘉賓。
京港文脈同源的生動寫照
傅偉中致辭表示:「在展覽中我們既能欣賞到藝術家筆下首都的雄渾氣韻、街巷裏的市井溫情,也能感受到融合中西的靈動筆觸,以及朝氣蓬勃的時代脈搏。」林天行則評價道,此次展覽整體水準很高,學術含量也很足。
范迪安則在致辭時表示:「近年來中國美術的發展有兩個顯著特點:一是用鴻篇巨製記錄中華民族復興的光輝歷程,通過重大主題創作,為時代留下視覺史詩;二是美術家們更多走向生活、走進祖國建設和人民奮鬥的一線,用畫筆為人民塑像、為生活寫照。在這方面,內地和香港的藝術家都有同樣的情懷。這次展覽中,大家選送了一部分反映首都北京歷史文化和現代發展的作品,也包括其他主題創作,體現了我們美術工作者立足時代、深入生活現場的追求,用真心與汗水去歌頌這個時代。」
計劃為香港回歸30周年創巨作
黃華三認為,香港是一個能帶來很多創作靈感的地方。「我期待在2027年香港回歸30周年的時候,能作為一名內地畫家,為香港美術作一點貢獻。這幾天我們正商量怎麼用畫筆去記錄、表現和讚美新時代香港的成就,怎麼用一幅作品串聯起香港的過去、現在和未來。我們計劃和香港畫家合創一幅超大尺寸的作品,希望能留在香港,在一個重要場館永久陳列。」
他介紹了自己的作品《京城之脊》:「這是我為北京中軸線申遺專門創作的作品。這幅畫展示了北京的中軸線,從最南邊的永定門,一直到北邊的鐘鼓樓,中間經過正陽門、天安門廣場、人民大會堂、國家博物館、故宮、景山等等。其中萬寧橋特別重要,它是中軸線最初的起點。」他又補充道:「中軸線很有意思,比如太廟是祭祀祖先的地方,社稷壇象徵江山社稷,而建國後建的人民大會堂和國家博物館,也延續了『左祖右社』的布局——左邊是國家博物館,對應『祖』;右邊是人民大會堂,對應『社』,這些都是參政議政、關乎江山社稷的地方。」
范迪安:香港美術發展呈現新態勢
昨日較早時,范迪安一行藝術家亦應香港藝術發展局視覺藝術組主席趙之境之邀到香港藝術發展局進行了參訪,其後並參觀了香港境·美術館。
接受採訪時范迪安表示,香港美術在全國美術發展版圖中十分具代表性,「香港美術擁有非常豐厚的人文傳統,湧現過許多藝術名家。尤其是在香港回歸祖國之後,香港美術的發展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呈現出一種新的態勢。」
他具體分析道,首先,香港形成了新的、充滿活力的藝術家群體。「香港文聯和香港美協團結了香港廣大的美術工作者,大家開始更有組織地『立足香港,面向內地,面向世界』,進行積極和活躍的創作。」他認為香港藝術家的作品,一方面很好地體現了弘揚中華優秀文化傳統的藝術理想和文化信念,另一方面也更多地用畫筆來表達時代的發展,描繪香港社會建設中所湧現出的新氣象。「他們立足於他們親眼所見的香港景觀,進行真誠的表達,並通過藝術語言的形態,特別是『筆墨』上的創新,來展現時代的精神。無論是從主題、題材的開拓,還是從藝術形式語言的融合與創新角度,香港美術都呈現出一種積極的發展態勢。這是一種具有濃郁香港歷史和人文傳統支撐的藝術探索,充滿了創新精神。」
其次,香港美術呈現出多樣和多元的發展面貌。「這得益於香港最大的一個優勢——它是國際藝術文化交流的大平台。來自全球藝術的最新動向,特別是不同文化的各種元素,都能在這裏得到充分的展示和交流。香港美術扎根於國際文化交流這塊『紅土』和『樂土』之上,自然而然地形成了新的創造。」
再而,香港與內地美術界的交流越來越頻繁和深入。「這些年,內地許多藝術家到香港來訪問、采風、交流,形成了一種非常緊密的學術交流與合作動力。同樣地,香港美術也經常給我們內地的美術同行們帶來新的驚喜。通過在香港的觀察和交流,我們能夠更多地一起探討社會發展、文化發展,特別是面對科技發展的新浪潮時,美術創作所面臨的機遇與挑戰。這種持續的、深入的交流,對於我們共同面對新的學術課題,顯得尤為重要。」
當代美術發展需雙向發力
那麼,在多元文化的香港,美術應該側重什麼發展方向?范迪安指出,無論在香港還是內地,美術都面臨着同樣嶄新的時代課題,那就是在新一輪的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浪潮中,藝術家們要如何用圖像的方式、筆墨的方式,用一切藝術語言的創新形式,來體現美術在當代的價值。他認為,這既是挑戰,也是巨大的機遇。「我們整個文化的氛圍和語境,都處在一個新的科技浪潮階段,這為藝術呈現提供了新的可能。同時我們也要思考,美術中那種珍貴的、個體的觀察與感受,手工藝般的獨特技藝,如何保持並放大它的情感魅力與文化意涵?這都是我們無法迴避的課題。」
范迪安說,這次來香港,感受到美術界同行都有一種共識,那就是需要「雙向發力」。「一方面,是堅守與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們美學精神中的寶貴財富。從哲學觀念到具體的形式語言,我們都有大量獨特的、重要的特色,這些完全可以,也必須轉化為今天我們進行創作的寶貴資源。我們不能丟掉這個根本。另一方面,是開放與擁抱。我們要積極地迎向科技革命,善於利用數字藝術、人工智能等新工具、新語言。它們為藝術創作提出了新課題,也打開了新窗口。我們要用充滿中華文化正能量和獨特美學的藝術,去體現今天這個時代,去展現我們的文化自覺與自信。」
他指出:「我注意到,在香港文聯、美協等機構的推動下,整個香港文藝界是非常團結和積極主動的。大家正在形成一種新的交流與創新的態勢。積極支持具有創新理念的藝術活動,無論是本土的美術創作、展覽,還是國際交流,都搞得有聲有色。這讓香港的美術力量產生了更大的社會效果,成了一種非常有活力的文化生產力。且在通過各種方式,為香港的藝術家,特別是有經驗的藝術家,提供更多的展示空間,同時也為香港和內地的交流,創造更多、更扎實的平台。香港美術從一個整體藝術生態的營造,到具體美術創作的展開,再到一個個有價值項目的實施……一切都充滿了活力,讓人感到這是一個全新的、充滿希望的好開始。」

0 / 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