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香港原生植物藝術展 畫作中的自然生命力

2025-11-18 04:18:41 副刊
●李敏貞(右)與楊偉江的作品透過不同視角展現植物生命力。

香港文匯報訊 嘉道理農場暨植物園正呈現「意·象——香港原生植物的多元描繪」(「意·象」)藝術展,直至12月31日。展覽是園方「駐園藝術家計劃」的成果,將植物科學繪圖的嚴謹精確與中國傳統水墨畫的自由寫意並置呈現,為觀眾帶來極具啟發性的本土植物新視角。本年度駐園藝術家李敏貞與楊偉江透過七種具代表性的香港原生植物,展現他們在植物保育及藝術創作上的深度結合。展覽採用植物盆栽、植物標本與植物畫作並置的展示方式,營造生動的觀展體驗。

展覽透過兩位藝術家截然不同的視角,全方位呈現每種植物的生命力,聚焦稀有及極危的二色石豆蘭、珍稀的紫紋兜蘭、多年生草本植物唇柱苣苔和裂葉秋海棠、素有「禾雀花」之稱的白花油麻藤等。

李敏貞側重於植物科學繪圖,強調植物分類學的重要性。她表示,科學繪圖是輔助植物誌及相關文獻的重要媒介,以圖像補足文字,傳遞植物的辨認特徵。其作品結合墨線圖和水彩:墨線圖(如《二色石豆蘭》的側面觀部分)運用代針筆細緻呈現中萼片、花瓣和側萼片等結構特徵;而水彩則負責表達植物的色彩,例如《唇柱苣苔》亮麗的紫藍色花冠和喉部的黃色蜜源標記,顯示其透過昆蟲傳播花粉的生態習性。李敏貞坦言,結構複雜的紫紋兜蘭是耗時最久的作品,因為繪圖的準確度遠比藝術性重要,需要深入了解植物的結構才能下筆。

楊偉江則以中國繪畫技法賦予植物畫作生命力,展現了傳統藝術的多元性。描繪穿心藤時,他以水墨寫意的手法,如畫山水般自由隨性,僅以墨的濃淡乾濕表現植物的陰陽前後;描繪白花油麻藤時,他融入了嶺南畫派「折衷中外,融匯古今」的理念,用色鮮艷並注重光影表現,更使用山馬筆來繪畫其粗壯的藤幹;而耗費心神最多的作品是《唇柱苣苔》,楊偉江首次使用沒骨法直接上色,並花費大量時間練習書法,以求在畫作中達至書畫同源的境界。

為深化公眾對植物、藝術及保育的理解,園方在展覽期間特別舉辦限定導賞活動,帶領公眾認識藝術家的創作理念及筆墨細節,並且到葛先生花園近距離欣賞在樹上或石壁上的植物美態。

兩位藝術家亦會親自講授一系列限定工作坊,包括:植物墨線圖(果實/種子)體驗工作坊、植物繪圖入門工作坊、花鳥工筆畫工作坊、植物繁育與生態保育工作坊、植物工筆畫體驗工作坊。公眾可藉此機會親身學習結合科學與藝術的植物觀察之道。

讀文匯報PDF版面
評論(0

0 / 255

顯示更多...
相關推薦
評論成功,請等待管理員審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