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候選人全數出席選委會界別論壇 政綱涵蓋創科住屋安老等議題
距離立法會選舉投票日還有約三周,選舉委員會界別選舉論壇於昨日舉行,共有50人競逐40席位。候選人背景多元,涵蓋港區全國人大代表、全國政協委員,以及來自企業、中醫藥、教育、出版、法律等界別的代表,亦有具公務員及紀律部隊背景人士參選。他們昨日依次介紹個人背景,並結合其專業經驗或社會服務經歷闡述政綱,涵蓋創新科技、文化產業、新興經濟、粵港澳大灣區融合等發展策略,亦不乏關注住屋、安老、醫療等民生議題。論壇充分展現候選人專業所長與視野,反映出各界精英對香港未來發展的高度關注與積極參與。 ●香港文匯報記者 李千尋
1號候選人姚柏良:旅遊業不僅是民生行業、支柱產業,更是向世界綻放香港魅力、講好香港故事的立體窗口,還是促進雙向交流、人心相通、內聯外通的黃金紐帶。我提出將旅遊業提升至戰略層次,以充分發揮其聯動效應,帶動各行各業發展、惠及香港經濟民生。
2號候選人李家駒:以「變中求變 文創未來」為競選口號,主張以文化凝聚民心、鞏固青年國家情懷;打造文創盛事,強化香港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角色;加快文創產業發展,推動「文化+科技」「文化+藝術」跨界融合,使其成為經濟新引擎;倡議「文化北都」,以科技賦能提升文化創業水平。
3號候選人文頴怡:提出五大政綱,包括構建深港高科技產業群;增加長者日間護理中心人手,普及跨境養老與「長者三寶」,同時支援照顧者與康復者;促進人工智能教育,推動自資院校應用科學發展;利用智慧科技提升醫療診斷效率;推動社團專業化,培育社會服務人才。
4號候選人伍婉婷:提出多項「升級」政策,建議推動城市升級,打造世界級文化經濟體育城市,以國際盛事吸引投資與旅客;升級人才戰略,招攬海外傑出港人返港;關注婦女兒童權益,建設兒童友好城市;升級城市文化,推動本土品牌、IP與非物質文化遺產走向世界。
5號候選人吳傑莊:承諾將堅決維護「一國兩制」,守護美好家園;以創科與金融做大經濟「蛋糕」,繼續推動量子計算、太空航天科技、生物科技等領域發展,讓更多有志之士在港追夢;推動經濟復甦與財政平穩,同時打擊詐騙、黑工、假難民等違法行為。
6號候選人伍煥杰:香港應打造「優質教育生態圈」,系統性推進STEM教育與AI賦能教育,建立國際接軌的教育標準,打造國際教育樞紐;構建教育與創科、金融、高端製造的跨界協作體系;培育青年家國情懷與過硬本領。
7號候選人劉智鵬:提出以中國歷史推動愛國教育,並建議特區政府打造「留學香港」品牌,用好北都大學城,以教育、科技硬實力提升香港高等教育的國際影響力。他亦建議傳承華夏文化藝術,以非物質文化遺產對外講好中國的精彩故事。
8號候選人鄧銘心:承諾憑藉20年土木工程師經驗,助力北部都會區加快落實,並加強綠色基建,推動可持續發展。我亦承諾將搭建民意溝通橋樑,解決街坊生活難題;通過多渠道傳播知識、鼓勵青年追夢;推動產學研深度協作,釋放社會生產力。
9號候選人樓家強:提出「國安為本、經濟為要、民生為根、青年為力」四大重點政綱,承諾將透過落實具體政策,把握國家 「十五五」規劃的機遇,助力香港經濟轉型升級,並推動民生政策落地,為青年搭建更多上流機會,讓市民的生活更有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10號候選人范凱傑:善用法律專業與公共服務經驗,協助審議各領域法例,制定貼近民生的政策。我建議,強化香港法律及爭議解決服務中心地位,爭取成立以東盟為核心的區域性仲裁機構與香港體育仲裁中心,同時完善調解制度,配合國際調解院在港落戶。
11號候選人蘇紹聰:繼續加強法治、國安及國民教育,鼓勵青少年參與策劃相關教育項目;推動科技與法律服務融合創新,打造可靠安全的科技生態圈;利用粵港澳大灣區線上協作平台,為行業與年輕人尋找發展機遇,助力其融入大灣區及國家發展大局。
12號候選人洪錦鉉:選舉委員會是最大智庫,各界精英選委的智慧至關重要,承諾當選後將成立專門機制,將選委建議轉化為具體政策倡議,並推動政策落地,亦主張將立法會重要倡議項目化、平台化,推動議員與政府成立專班,邀請業界參與政策制定與實施。
13號候選人柯家洋:建議打造生命科技產業鏈;推動教育、科技、人才、服務一體化;深化基層醫療公私合營,推廣「人工智能+應用」;推動樂齡科技在長者服務中的應用;促進服務經濟與可持續科技發展,重視勞工職業安全;建立青年身心靈健康支援平台。
14號候選人何俊賢:海洋經濟是香港未充分開發的寶藏,不僅包括捕魚、養殖,還涵蓋遊艇經濟、海濱經濟等範疇,惟目前缺乏完善政策配套,影響人才吸引,希望用好香港自由港優勢,幫助國家優質產品推向國際市場。
15號候選人管浩鳴:香港的人口老齡化問題亟待關注,作為全球長壽城市,安老壓力巨大。我承諾將憑藉自身長期深耕社福領域的經驗與優勢,解決香港人口老齡化所帶來的問題,並主張制定完善的長者及人口發展藍圖。
16號候選人吳英鵬:將運用法律界的專業知識與經驗,推動高質量立法工作,落實「一國兩制」與行政主導;推動大灣區規則對接北部都會區專屬法例,助力香港融入國家發展大局。我建議完善反外國「制裁」法律,並培育國際化法律專才以鞏固香港國際商業樞紐地位。
17號候選人招國偉:推動特區政府增加公屋供應,縮短輪候時間;為青年創造更多就業機會;提升居民居住質素,實現「住得到、住得好」目標,強調選委會具有廣泛代表性、政治包容性與均衡參與性,並承諾將以新思路解決民生問題,推動香港融入國家發展大局。
18號候選人郭志華:承諾將協助中小企業對接國家「十五五」規劃,建議政府採購制度中,更多部門採用「雙信封制」,為有創意的中小企業創造投標機會;加快北部都會區發展,簡化審批流程;支持中小企業發展低空經濟;協助青年創業就業。
19號候選人黃錦輝:核心政綱為「AI賦能 創科前行」,將推動市民善用人工智能,以應對「人機共融」新時代的挑戰,另一方面以創科推動傳統企業升級及低空經濟、海洋經濟、新能源等新興產業發展,配合國家「科技強國」規劃。
20號候選人陳永光:聚焦中醫藥發展,提出香港以中醫藥為經濟新引擎,建議在大灣區構建「產、學、研、資、銷」一體化平台,於北部都會區設中藥創新園,助力內地中醫藥「出海」;同時持續推動中醫進基層,以「治未病」理念減輕公共醫療負擔。
21號候選人李鎮強:主張特區政府從短、中、長期重振經濟,短期內擴大內地入境免稅額、舉辦盛事吸引旅客;中期聚焦北部都會區,引入內地龍頭企業,發展新能源、低空經濟、中西醫藥械等產業;長期對接「十五五」規劃,深化大灣區分工協調,推動產業多元化。
22號候選人何君堯:雖然沒有政團背景,但「政治聯繫不分你我」,將與其他政團保持良好合作,攜手共創明天。主張香港各界應一起揚帆出海,同心同德,堅持「愛國者治港」,全力推動香港向前發展。
23號候選人馮英倫:發展的動力源於創新,創新的基礎依靠人才,人才的儲備來自教育。承諾將成為加強行政立法合作的橋樑、推動大灣區協同發展的橋樑,以及香港融入「一帶一路」倡議的橋樑。
24號候選人林筱魯:將香港打造為高質量的世界級實體經濟地標,惠及市民與企業。主張推動北部都會區發展、深化國際合作、優化社會結構、改革政府體制及強化立法會團隊協作,並強調應全力拚經濟、引進新產業,做大「蛋糕」。
25號候選人陳恒鑌:香港交通物流與營商環境是核心競爭力,但智慧交通發展已落後於周邊地區,承諾當選後將加大力度推動智慧交通規劃與發展;同時主張政府應拆牆鬆綁、善用公帑,引入更多基礎設施投資方案,降低企業營運成本。
26號候選人曾志文:建議深化產業協同,推動產業升級;擴大專業資格互認,促進人才流動;創建大灣區智慧交流通道,促進香港經濟轉型;推動跨境福利共融以便利民生;關注青年、長者、婦女的發展需求,推動大灣區均等化服務。
27號候選人劉振江:支持「南金融、北創科」的產業布局,對於北部都會區的創科發展,主張運用多元發展模式,積極推動創科企業與人才盡快進駐,同時優化核心商業區設施。建議縮短土地用途轉換審批時間,興建宜居住宅以吸引人才。
28號候選人馬光如:形容自己為「一名實幹的社區工作者」,曾參與沙士期間消毒、「山竹」襲港災後清理、新冠疫情口罩派送等基層服務,亦在河北水災、甘孜地震時親赴內地送達港人關愛,承諾當選後將投入社區建設、大灣區融合及經濟發展。
29號候選人何敬康:以「令香港更自豪」為競選口號,主張力爭香港躋身全球第一國際金融中心,建設亞洲頂級文創體育旅遊盛事之都,並建議聯同大灣區其他城市申辦奧運,亦將推動打造無障礙流動的灣區交通網絡,並促進銀髮經濟。
30號候選人魏明德:提出四項政綱,包括以教育強化香港根基;以金融支撐實體經濟;聯通並開拓海內外市場;振興經濟,惠及民生。承諾,將推動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鞏固並提升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地位,更好地開拓海外及內地市場。
31號候選人陳少波:承諾幫助香港對接國家「十五五」規劃,以生命科技產業加速北部都會區開發;擴大香港全球合作夥伴,充分利用APEC等國際平台增強競爭力;加強社會治理能力,讓更多香港市民更好地分享發展紅利。
32號候選人范駿華:經濟上,將推動中小企業轉型及頂尖人才培育;國安教育上,建議完善國民教育理念與模式;文化體育上,主張跨部門協作,舉辦更多大型活動;同時建議開拓「一帶一路」沿線市場,推動政府數碼化以提升行政效率。
33號候選人陳宗彝:建議融入並服務國家發展大局,促進粵港澳大灣區高質量發展;經濟上,力爭香港成為全球第一國際金融中心,鞏固航運貿易中心地位,打造旅遊會展之都;社會上,加快市區重建,扶助長者群體,支持同鄉社團、基層社團發展。
34號候選人陳凱欣:好政策不僅能推動產業發展、社會進步,更能改善市民生活。最關注醫療衞生問題,認為需做好資源分配,改善服務供應。承諾將做好政策的推動者、民生的實踐者、界別的聯繫者以及大灣區的連接者。
35號候選人梁子穎:主張推動北部都會區落實本地工業轉型,推動產業多元發展;促進人才多元培育,協助企業培養跨境業務複合型人才;推動香港成為國際教育樞紐,普及科技、數字及人工智能教育,同時擴展多元技術就業機會,提升整體人力資源的競爭力。
36號候選人葛珮帆:作為現任立法會議員,任期內成功促成新能源、氫能、數字經濟、人工智能以及低空經濟的發展,亦兼任民建聯婦女事務委員會主席,致力為婦女及弱勢社群服務多年。承諾連任後將繼續聚焦創科、環保、低空經濟及弱勢社群領域。
37號候選人朱立威:主張對接國家「十五五」規劃,推動香港融入國家發展大局;推動旅遊業升級轉型,打造大灣區「一城多站」旅遊產品,推動粵港澳遊艇自由行;搭建弱勢群體支援平台,強化長者、病患、照顧者等弱勢群體的配套服務。
38號候選人陳紹雄:提出包括推動智慧城市3.0建設,將北部都會區打造為綠色智慧經濟新引擎;深化低空經濟與氫能領域的大灣區協作,構建多元經濟;強化公務工程的成本效益,進一步提升工地的健康、安全、環境及質量管理文化等。
39號候選人林琳:在過去任期內不僅參與人口政策整體規劃,亦積極聯通國際擴大香港「朋友圈」,強調祖國是香港的堅強後盾,呼籲市民銘記身份認同、減少抱怨、發揮城市韌性。我承諾將憑藉堅持、信念與行動力,讓香港再創輝煌。
40號候選人鄧咏駿:我既有扎實的基層工作經驗,亦有豐富的政策研究實踐,希望將基層工作與民調工作相結合,令政策制定更符合民心,政策落地更契合民需。亦承諾將推動特區政府發展經濟、改善民生,實現社會平衡發展。
41號候選人莊家彬:青年一代只要有足夠空間,就能爆發驚人潛力。我主張推動制度創新,聚焦創科發展與經濟升級轉型;加強愛國主義教育與國際青年交流,培養國際化人才;運用商界資源吸引國際品牌落戶,振興旅遊、零售與展覽行業。
42號候選人李浩然:鞏固香港金融業優勢,並推動新興戰略產業落地。建議重視價值觀教育與人工智能對教育的影響,強調選委會界別議員應發揮各界黏合與訴求整合作用,確保建議合理、科學且符合實際,同時需具備務實能力,推動政策落地。
43號候選人林振昇:從四個維度推動香港升級:一是深化灣區合作,優化高才通計劃;二是發展創科與新型工業,強化職專教育;三是加強北部都會區統籌,簡化程序並基建先行;四是推動勞工轉型,保障零工權益、釋放銀髮與婦女勞動力。
44號候選人黃國:對接國家發展戰略,勞、資、政府、學界加強合作,培養專業人才與技能人才,推動香港經濟高質量發展。我認為需檢討返內地長者無法領取長者生活津貼、子女失去供養父母的免稅額等問題,掃清大灣區融合障礙。
45號候選人黃錦良:教育的根本在於立德樹人,建議強化愛國主義教育與青年國民身份認同;重視教師專業發展與師風師德建設;把握「教育強國」機遇,推動創科教育與國際教育樞紐建設,建立與「一國兩制」相適應的教育體系。
46號候選人簡慧敏:政綱涵蓋安全、良治、金融、創新、科技、綠色、開放、文化。承諾將繼續秉持行政立法良性互動的原則,監督政府施政,提升依法治理效能。倡導監管、發展與安全並重的金融發展理念,讓穩健的金融體系服務各行各業。
47號候選人梁美芬:承諾運用多年議會經驗,服務國家、香港及立法會。主張協助國家爭取合理國際規則,培養涉外法律人才;帶動內地與香港企業、人才「拼船出海」,擴大國際市場;呼籲香港加快改革,應對人口老化、經濟轉型等民生與發展挑戰。
48號候選人陳曼琪:正推動激活本地經濟與消費市場,加大對中小微企業的支援,推動香港品牌做大做強,協助跨專業界別開拓新市場,並為出海企業提供一站式專業服務。建議完善全港託兒服務,打造家庭友善政策,釋放婦女勞動力。
49號候選人陳祖光:主張以國家安全與健全司法為基礎,推動「智慧香港」建設;以金融與專業服務為核心,振興中小企業與城市經濟,強化「內聯外通」;應對人口老化與勞動力短缺,優化長者照顧、鼓勵彈性退休,推動教育國際化與人才庫建設。
50號候選人陳仲尼:持續優化上市融資制度,吸引大市值中概股回流;吸引國際資金、人才與企業進駐,引導資金投資內地優質項目;開辦更多新航點,做好轉機接駁服務,建設「機場城市」;成立更多應用科學大學,加速北都大學城落成。

0 / 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