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雪儀 香港藝術發展局藝術教育主席
國家「十五五」規劃建議將「科技自立自強水平大幅提高」列為未來五年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目標之一。科技的進步,除了有利經濟建設,也有利文化藝術產業透過科技呈現更有人文溫度的作品。故此香港要持續建設「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必須要着力研究和推動創科與文化藝術結合。
當傳統文化資源插上科技與商業的翅膀,文化新業態、產業新模式、消費新體驗就會不斷湧現,激活經濟社會發展新動能。以增強現實(AR)或虛擬現實(VR)呈現古蹟原貌的手法已相當普遍;利用電腦生成影像(CGI)等軟件創作影像、動畫,技術也日漸成熟、成本顯著降低,為文化產品提供不少增值空間。將獨特的文化符號、美學理念,通過科技手段融入產品設計、品牌營銷與用戶體驗中,能夠突出文創對經濟和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價值。不過,當中要義是藝術科技人才不單要熟練各種先進科技,還需要有深厚的文化積澱。有文化底蘊作支撐,才可應用技術創作更感染人心的作品,令藝術創新破土而出。一個擁有深厚文化藝術素養的科技人才,能確保科技發展的方向,文化、藝術與科技相互交織及賦能,才可構成驅動創新發展的核心引擎。
科技讓我們生活更有效率,而文化藝術則讓我們培養正確的價值觀、情感、審美、想像力與批判性思考等核心價值。最近有評論指,科技正在重塑文化產業的生產方式、傳播模式和商業邏輯,甚至塑造出新的美學風格。借助新技術,文化產業得以融合更多新元素、實現「破圈」。對於香港這個中外文化交匯的國際都市,新一代在學習科技應用的同時,也需要透過學習中國傳統文化、本地歷史、藝術特色來建立穩固的身份認同及文化自信,幫助自身在全球化浪潮中清楚自己的定位,建立一套別具個性的文化發展道路。
科技是無國界的,但文化的根脈是個人與社會穩定的基石。新一屆立法會即將誕生,大眾都期待議會將有一批關注文化藝術及教育的議員服務香港,配合特區政府施政,加強中華文化及藝術的教育,提升全民藝術素養。最終讓大家理解教育是培養「人」這個核心價值觀,讓學生能夠通過文化藝術建構國民身份認同、增強文化自信,構建健康善良的人文價值觀。我們要認識到,科技不只是創造高新產品,更可為這個都市賦予更加新穎的形象,以及更立體的內涵,豐富大眾的精神生活,構建更完整的精神靈魂,使個人潛能得以無限提升及發揮,立足於瞬息萬變的世界。

0 / 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