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繪畫是一種古老而具體的實踐

2025-11-17 04:16:51 副刊
●Shahana Rajani(左)與策展人郭芷凝。
●畫作呈現恒河三角洲不同島嶼的獨有風貌。
●藝術家首度展出作品《線條流淌,化為河流》。

Shahana Rajani個展「以畫為記」

位於鰂魚涌的Para Site藝術空間正呈獻來自巴基斯坦卡拉奇的藝術家Shahana Rajani的個展「以畫為記」,由郭芷凝策劃,李沅鈺協作。Shahana  Rajani專注探討巴基斯坦在發展、軍事化與生態抗爭過程中衍生的視覺多元性、景觀以及基礎建設。其實踐以社區為本,並以協作式研究為核心。透過流動影像、裝置及印刷等媒介,她積極回應有關表徵及敘述的異見歷史、傳統與實踐。

是次為Shahana Rajani於香港首度舉辦展覽。展覽追隨巴基斯坦海岸地區的社群,並紀錄他們如何以繪畫面對流離失所和基建暴力的困境。

《復原的四步》(2025年)是一部靜謐的紀錄片,聚焦一個被迫遷離印度河三角洲的漁民家庭如何試圖重新聯繫其正在消失的家園。首度展出的作品《線條流淌,化為河流》(2025年)以視覺散文的形式與卡拉奇的行動者及長老展開交流,從而批判破壞城內河岸生態的政治與資本勢力。

除了兩件作品,展覽亦藉助其他來自當地的影像、聲音及物件,進一步體現藝術家探討的回溯以及復原等命題。展覽誠邀觀眾踏上一次緬想的旅程,並由此深思異地社群之間共通的脆弱與堅韌。

聖祠成為民眾精神錨點

郭芷凝說:「藝術家走訪兩條水道及河岸社群,再以直白的鏡頭製作了兩部各具風格的錄像。作品源自藝術家與漁民、畫師、長老及行動者的持續合作與共學,邀請觀眾見證祖傳的故事:河與海的神聖結合、洪水帶來生命慶典、聖人護佑土地、神秘伊斯蘭繪圖的指引。這些故事皆掩蔽於國家建設的宏大敘事之下。平視的鏡頭扭轉地圖和衛星的鳥瞰視角,回歸面對面的在地接觸。緩慢的節奏抗衡只截取單一時間的切片,反映更多變動不居的全貌。由此可見,紀錄片的形式不僅記錄現實,更在於抵抗官方的扁平視覺性,琢磨真實的形象。」

此外,她提到,巴基斯坦與香港以往同受英帝國殖民管治,驅使了巴國(前英屬印度)工人與商家遷來這個南中國海的港口城市。自英治時期以來,兩地的高速發展時常介入本土的水文地理與聚落。Para Site正是坐落填海造陸之上,窗外可見英皇道與維多利亞港。卡拉奇與香港兩城的基礎建設經常引起議論,同時促成了不倦的研究、田野工作與社群營造,塑造公民社會。

Shahana Rajani介紹道:「在藝術的敘事中,我始終與這片土地緊密相連。你將看到,這裏展出的每一幅畫作,實則都在呈現恒河三角洲不同島嶼獨有的光澤與風貌。對當地社群而言,這片三角洲是公認的神聖之地,所有島嶼上密布着一張龐大的聖祠網絡。每一座聖祠中,都安葬着一位守護三角洲的聖徒。而關於這些聖祠的奇跡,正發生在當下——不斷侵蝕的海水吞噬了一切,村莊、集市、墓地盡數消失,唯有這些聖祠建築依然挺立,堅韌存續。」

「當地流傳着許多關於聖徒的動人故事:他們創造奇跡,守護家園、庇佑生靈,維繫着海中的魚類與岸邊的民眾。在萬物遭毀的土地上,這些聖祠成了特殊的象徵,更化作民眾重要的精神錨點,讓人們能在此尋得慰藉、延續聯結。如今,人們還將珍貴的舊照留存於此,讓記憶與信仰一同扎根。」

●文、攝:香港文匯報記者 胡茜

讀文匯報PDF版面
評論(0

0 / 255

顯示更多...
相關推薦
評論成功,請等待管理員審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