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禧年時,我曾參與世界學前教育組織舉辦的「瑞吉歐——孩子的一百種語言」展覽工作。在此之前,我對「瑞吉歐」毫無了解,正是因為籌備這場展覽,才開始購買相關書籍,認識這套幼兒教育方法。其中一本書名為《幼兒的一百種語言》,讀後深受觸動,也讓我聯想到李白的名句:「天生我材必有用。」
那麼,「瑞吉歐」究竟是什麼?
它源自意大利一座名叫瑞吉歐·艾米利亞(Reggio Emilia)的小城,後來發展成聞名全球的「瑞吉歐教育體系」。這套教學法始於二戰後的1940年代,創始人洛利斯·馬拉古齊(Loris Malaguzzi)戰時曾擔任記者,童年則歷經法西斯與戰爭的洗禮。他期望透過教育,培養兒童的和平、尊重與民主價值觀,避免戰爭悲劇重演,讓教育成為建構美好社會的基石。
瑞吉歐教學法深信,每個孩子都擁有無限潛能。教育應當尊重兒童的主動性與創造力,讓孩子以「一百種語言」表達自我。這裏所說的「一百種語言」,並不只是口語,而是泛指幼兒的多元表達方式,例如:繪畫、捏黏土、肢體動作、音樂、角色扮演、堆積木、說故事等。
瑞吉歐教學法重視培養幼兒的興趣、探索能力、創意思維與獨立性,因此曾被美國《新聞周刊》評為全球十大最佳學前教育模式之一。
這套理念為現代幼兒教育開闢了新方向,不僅吸引更多學者投入研究,也促成各種教育方法彼此借鑑、不斷湧現,推動學前教育邁向百花齊放的局面,讓更多孩子從中受益。
然而,回望中國宋代,有一位熱愛藝術的皇帝,卻因「職位錯配」,藝術才華與政治能力嚴重失衡,最終釀成個人、家庭與國家的三重悲劇——他就是宋徽宗趙佶。
「能不適崗」難擔大任
宋徽宗最卓越的成就集中於藝術領域,其書畫造詣在歷代帝王中堪稱頂尖,對中國古代藝術影響深遠。他獨創的「瘦金體」書法,筆畫纖細挺拔、鋒利有力,風格獨樹一幟,至今仍是書法史上極具辨識度的字體,代表作包括《楷書千字文》《穠芳詩帖》等。除了書法,他在繪畫方面同樣技藝精湛,尤其擅長花鳥畫,觀察入微,筆下花鳥栩栩如生,如《芙蓉錦雞圖》《池塘秋晚圖》《聽琴圖》《枇杷山鳥圖》等,皆為傳世佳作。
宋徽宗不僅自身畫藝高超,更大力推動宋代宮廷繪畫發展。他設立「翰林書畫院」(中國最早的官方美術教育機構之一),將繪畫納入科舉考試,培養出王希孟(《千里江山圖》作者)等一批傑出畫家,極大促進了宋代書畫藝術的繁榮。
然而,這位醉心書畫、興辦畫院、將宋代院體畫推向巔峰的皇帝,作為一國之君,卻荒廢朝政、寵信奸臣,導致朝綱混亂、民不聊生。最終,「靖康之變」爆發,北宋滅亡,他自身淪為俘虜,皇室宗親遭擄,中原百姓在戰火中流離失所、家破人亡。
這種「錯位」,不僅是他個人的悲劇,更是整個時代與無數百姓的災難,也成為歷史上對「德不配位、能不適崗」最沉痛的註解之一。
宋徽宗身上藝術成就與政治昏庸的極致割裂,形成強烈反差,使他成為歷史上極具爭議又令人嘆息的人物。若他生在尋常文人之家,或許能以藝術名留青史,可惜錯登帝位,最終只能以「亡國之君」的身份背負千古罵名。
●梁可茵老師 學研社成員,從事幼兒教育寫、教、編達二十多年,在書海澀論中尋找方便之門,喜歡發掘兒童行為背後的心路歷程,現為自由撰稿人,並把好奇投向歷史上小屁孩的成長故事。

0 / 255